我们天上见

剧情片中国大陆2009

主演:朱旭,姚君,朱一诺,刘烨,马思纯

导演:蒋雯丽

 剧照

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3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4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5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6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7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8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19我们天上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05:06

详细剧情

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 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老去……  本片为著名影星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也是人艺老演员朱旭的封镜之作。影片荣获2009第14届釜山电影节观众最喜爱影片奖。

 长篇影评

 1 ) 《我们天上见》充满回忆与感动

韩浩月

    当摄影师的顾长卫拍摄了文艺气质浓郁的《孔雀》和《立春》,让人发现了他惊人的导演才华。当演员的蒋雯丽拍摄了她的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她对电影仿佛有渗透骨髓般的理解,甚至被一些影评人认为导演水平超过了顾长卫。华语电影最牛的一对“夫妻档”由此诞生,随着《我们天上见》公映日期的临近,我们要准备好自己的眼睛,对这位忐忑的、带着点不自信的、打算以后不再拍电影的新晋女导演刮目相看了。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可以从头至尾带着微笑、回忆与感动观看的电影,它的年代痕迹非常明显,可以迅速把那些和主人公有着共同生活经验的人拉进去。我在看这部电影时,身边坐了一对老夫妻,他们随着故事的进展轻笑、叹息,不时可以从他们口中听到以“那时候”开头的语句,他们是从影片中的姥爷那里得到了共鸣,而年轻的观众,则会从小兰那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们天上见》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电影,它很个人化,但也因此具备了饱满、浓烈的情感,观影过程中,随时能感受到导演和演员想要传达出来的情绪鼓鼓胀胀,但它也很克制,电影的克制和它的简约表达,仿佛让蒋雯丽得了大师真传,但我相信,这不过是蒋雯丽把她对电影最本真、质朴的认知,通过镜头转化出来了而已。但即便是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我们天上见》包括叙事、摄影、剪辑等方方面面体现出来返璞归真式的技巧,使得它丝毫不见一名新导演的生涩之感。


    80高龄的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在片中的表现令人赞叹,他的表演自然、灵动、毫无凝滞之感,他在电影中肩负起了将时代、人生、情感与命运黏合在一起的任务,成为整部作品的灵魂。姥爷与小外孙女的每一段戏份,都散发着亲情的醇香。


    蒋雯丽的这部专为纪念姥爷而拍的电影并非单视觉的,她对那个时代的社会、人情、爱情等等,都有着非常含蓄的审视,这种审视不是妄加评断,也没因回忆的美好而被镀上金色。在感动于亲情、邻里情之余,通过这部电影,也可以隐约感到那个时代温暖之外的残酷,比如小兰的父母远在新疆十年不能与女儿见面,比如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有相互依赖、信任的关系,却又很难排除交往时的谨小慎微。


    电影拥有封闭与开阔两个完全不同的空间。封闭的空间是小兰记忆中的村落,那里是草叶枯黄的世外桃源,安静又苍凉,大多数时候都在下雨,小兰没有明确的意识要脱离这个空间,但无数次在梦中扒上火车或飞翔在天上离开这里。而开阔的空间,就是小兰的梦境以及她在梦境中所想象的外面的世界。两个空间的重复交叠,营造了电影的张力,让这个平淡的故事富有韵味。


    《我们天上见》的女性气质明显,但这并不影响影片的厚度和分量,在技巧派于电影创作潮流中大行其道的时候,蒋雯丽用她没有技巧的技巧完成了这部作品,它是2010年国产电影首部令人感到惊喜之作,它会让“蒋雯丽导演作品”成为一个新的电影品牌。

 2 ) 中国最好的女性电影

蒋雯丽来南大,鼓楼的学生们都很兴奋,今天下午大活领票处人山人海,我跟同学排了好久的队才拿到门票。

礼堂的胶片放映机可能有些故障,放映的过程中出现过好几次胶片错位,另外焦距也不是很稳定。不过还好基本没有影响观看。

给影片四颗星,说说几点印象:

1.本片作为立足女性视角、反映女性情感的女性电影,质量很惊喜。同样是女性电影,同样是讲一老一少的感情,《我们天上见》在表现情感上比《我们俩》要有力的多,可能因为影片取材于导演本人的经历,故事虽然平淡却很真挚。而后者则实在有点矫揉造作了。作为一部主打感情的电影,首先要真实才能有力量,才能真正打动人心。不然不如去看韩剧。

2.镜头给的很好,构图和运镜都不错。几处仰拍用得很赞,站在房顶上的镜头有点让人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明显是超越顾长卫的水准,后来知道是拍李安父亲《三部曲》的林良忠。

3.叙事有点散,不过作为自传体电影,这可能也是难免的。电影放完以后后面有两个人一直在讨论电影的主题,其中一个同学一直在强调这个电影讲的是人性。(取材文革时期还要探讨人性问题,还想上映吗)其实整个片子没有很明显的叙事主题,一直都在通过琐事讲最普通也最动人的情感。

4.电影中出现了好几处对女孩梦境的描述。这种手法并不少见。梦境常常用来表现人物喜欢幻想的性格,反衬沉闷单调的外在环境。即便抛开艺术手法不谈,我个人很喜欢这几个有关梦境的片段,尤其是女孩梦中飞翔的片段(这段运镜也很漂亮),和从牙掉光的噩梦中醒来,在雷雨中风吹起蚊帐的片段。

5.色调调的很好,画面的色彩很有70年代的风格,同时又很精良。单从色彩风格上来说很像《孔雀》,不知道是不是找的同样的人做的中间片。其他方面,夫妻俩的风格完全不同。

6.片子很可能是我个人看过的所有国产电影中使用事物意象作为叙事和线索用的数量最多的。铁路,雨,伞,淮河,戒尺,兰花,布娃娃和大衣柜。雨,伞,布娃娃和大衣柜这几个都在说安全感(“雨”的内涵不仅仅是如此,雨是最能代表导演对于童年那个时代家乡那个地方的印象的东西,雨是导演记忆的背景,单纯、孤独、有点沉闷、缺乏安全感)。淮河分割南北,也分割了女孩和父母,说的是距离和思念。戒尺和兰花都是连接姥爷和女孩小兰的纽带,前者代表姥爷对女孩的爱,后者代表女孩对姥爷的爱。至于铁路,当然首先蚌埠是依靠铁路发展起来的城市,导演在铁路边长大,对铁路有很多回忆,其次姥爷是退休的铁路技工,再次铁路也通向爸妈所在的新疆。不过片中几次出现女孩自在的走在铁路上而且不急着避开火车的场景,想说的应该更多,见面会的时候很想问问导演的理解,无奈一直也没有得到机会。

7.关于片名,本来是叫《伞》,有同学问到导演为什么改成现在的名字,导演只是说现名更贴切,没有详细解释。我想改成《我们天上见》主要是出于发行考虑,《伞》这个名字对于影片销售来说过于抽象,可能让观众觉得不知所云。但是很明显对于电影艺术来说,《伞》是更好的名字。在女孩的回忆中,在总是下雨、很沉闷、很孤独、没有安全感的年代,与自己相依为命姥爷就是罩在自己头上的一把伞。我想导演也肯定更喜欢这个名字。

总的来说片子拍的很好,虽然是文艺片,却很适合在影院观看,片子的风格也很切合清明节的档期,一个是清明是个多雨的时节,与影片中的雨水相互呼应,再一个清明也是个缅怀先人的日子(我想说悼念并不合适,影片中回忆姥爷,更多的是温馨,而不是悲伤)。

我会将这部影片推荐出生于60年代的母亲,我想这部影片应该可以勾起她很多对于童年、少年时代的回忆。

 3 ) 如果你和我一样

钱包里面的电影票存根堆在一起有厚厚一叠 但是好像从来没有在电影院里泪流成河的经历 最多也就是属于暗自神伤 那种所谓“豆大的泪水好像断了线的珍珠”的场景今天第一次发生在杭州的翠苑电影院 观影过程应该会被深深铭记

电影里面有好多好多的细节和我童年里的琐碎记忆不谋而合 小兰逃课时屏幕上出现了大大的“铁路子弟小学”几个字 瞬间让我有找到了组织的激动感 不晓得其他人的生长环境是怎样 我只知道自己一路走来念的是铁路幼儿园铁路小学铁路中学的初中 发烧长水痘出麻疹去的是铁路医院 看戏学校开大会去的是铁路俱乐部 当高中去外地后同学们纷纷展示各地方言的魅力 可是我憋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完整的家乡话 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这么一个封闭而奇怪的圈子里 我们不说标准普通话也不说当地方言 我妈说 我们说的是铁路普通话

我五岁的时候就横穿铁轨虽然不是像小兰那样把铁轨当成平衡木 我也没在火车头里看过别人真的开火车往机头里一铲一铲的加煤 但我每晚都能听见信号楼里工人的广播 玩过红色和绿色的指挥旗 知道车长总是从10号车厢出现 坐最多的不是普通车厢而是贴着个大大的“静”字的乘务员休息车 每当在站台上看火车徐徐进站或者呼啸而过的时候总觉得天在晃地在动 有趣的是自己好像也跟着一起被推着横向前行 闭上眼睛就能飘起来 我幻想过去爬货运火车的那个梯子然后像猴子一样吊在外面往前滑 所以当蒋小兰手脚并用地爬运煤车时 我真想大喊一声 哇 我也要去爬!

绝大多数家庭没破裂的正常小孩都是和爸妈一起生活 而我却是个例外 从出生起就和外公外婆一起过 和爸妈住的日子加起来不超过一礼拜 我们也住在灰灰的小平房里 和一二十家人围成一个大院子 有很大很大的树 记不清春天还是什么时候就会往下掉很恶心的白色花状物体 我也把那种坐得发红发亮的竹椅子当作跳皮筋的伙伴 也总会在吃好东西的时候被逼着把整个院子跑一遍屁颠屁颠地送这家送那家 我外婆晚上也用大蒲扇帮我赶蚊子 床尾也放了个白色痰盂 洗完澡我也会把毛巾被包成裙子呆头呆脑地跳新疆舞

我不知道该怎么描述那种和老人一同生活的日子

有一回小兰半夜做了噩梦 接着就爬下床偷偷去试探姥爷是否还有鼻息 看到那一幕我瞬间就泪得完全不能自已 因为当年的我也做过相同的事

电影里姥爷背对镜头拉二胡 听着听着就好像回到了过去 好像看到外公也坐在那儿一耸一耸地拉二胡 因为就连曲子也是一模一样

片中演姥爷的是北京人艺著名表演艺术家朱旭 这部影片也将是他的封镜之作 致敬

全片没有高潮 没有峰回路转娇嗔哭喊 有人觉得这电影估计是央视八套的电视散文 我不想多做评价 因为我不是文青 我没有深沉的思想和广博的爱恋 不会有耐心一部一部地看文艺大师的黑白老电影 只会有一期没一期地买买看电影 而且还不是午夜场

但如果你和我一样 或者已经不大想得起童年的某些画面 可以找个下午去电影院被一排排空座位围绕 在黑暗里面找到一点当时的碎片 这部电影全杭州就只有翠苑和庆春两家电影院有看 而且每天就一两场 翠苑的时间表是 四点半和六点半 下午去买票时卖票的MM都想不起来自家影院有放映了 因为她身后的大屏幕闪烁的是爱丽丝 恋爱密令 未来警察 和月满轩尼诗

“我们天上见”被默默屏蔽 因为它不是大众娱乐片 没人愿意花钱看只有一个老人和一个小孩的平淡电影

看完后我整整在厕所躲了十分钟 一直等到眼睛不那么肿脸不那么红后才低头快速遁出

对于这部电影 如果你有一点点兴趣 请去电影院 不要下迅雷或者买盗版碟
因为 看的人已经很少很少了
因为 现在已经很难有机会安安静静地真正“看”电影了

 4 ) 因为平凡所以感人

其实看到片名,我们已经大概能想像出电影讲的是什么故事。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一如潺潺流水般缓缓地叙述着,小兰和姥爷相依为命的故事。
 “姥爷,你可怕死呀?”
 “不怕!”
 “为什么呀?”
 “活着跟你在一起,死了跟你舅舅在一起,两边都是我的亲人。”
这部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虽然有不足之处但毕竟大多是她自己的故事,整部看着真实、诚挚、细腻,有些细节上表现出了很强烈的年代特色,从女性视角出发表达出的那种亲情的羁绊让人感动。

 5 ) 我们天上见

这部电影我记得是今年清明节前后上映的,
当时在国泰有看到它的海报,
有媒体吐槽说,清明节档期+《我们天上见》这片名,
是要索命的鬼片么?

这当然是玩笑话。
影片用简单的小女孩的记述性视角讲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祖孙俩相依为命的日子,
一直到姥爷去世为止。
我一直在思考这片名的含义,未果。
除了最后一句台词:姥爷,我们天上见。
其实更喜欢影片的英文片名,直接用了小女孩兰的名字《LAN》

片子的色彩与怀旧气氛让人一下就想到《孔雀》,
不喜欢一开头蒋雯丽的旁白,给影片蒙上了太浓重的个人传记的色彩。
故事刚开始的时候,小兰的爸爸妈妈就去了新疆改造,
1974年时的姥爷也已经是干瘪的老头,只是精神还矍铄,身子骨还硬朗。
影片用一组组日常生活的镜头告诉了观众他们的生活有多简单,简单到没有多余的可能性。
从清晨的两只白色搪瓷杯和牙膏牙刷,到自家烤的烧饼,一直到临睡前在蚊帐里捂耳朵转眼球。
姥爷经常念着来自远方的信,
聪明的观众都知道那是俗套的伎俩,最终在片尾老人逝世时被揭穿。

那是一个很热闹的时代,
大街小巷都充斥着“上山下乡光荣”“帮助贫下中农”的标语。
对时代中的小孩子来说,是尤其孤单寂寞。
很多画面中永远只有兰一个人,
撑着油纸伞走在铁路上,
蹲在与自己同岁的兰花盆栽对面喝麦乳精,你一口我一口,结果把兰花给浇死了。
因为想念父母半夜去扒火车去新疆结果把自己给弄丢了。
有时候真希望翠绿的小镇上,能蹦出个龙猫出现在油纸伞少女的身边,
可惜蒋雯丽不是宫崎骏啊(摊手

小孩子,特别是小女孩,是很容易感到委屈的,不论哪个年代。
而且她们记仇,小时候的伤疤一辈子好不了。
所以我们看到在重现兰第一次练体操还有逃学的时候,
小演员是真的对着镜头扯开了嗓子嚎啕大哭,
其实能有多大的伤痛呢?但小孩子一定要让你自己知道他们难过了,
你心中的小误会,也许是他们心中的一大片阴霾。

兰一委屈就抱着娃娃躲到衣柜里,
直到有一天她做了个梦,衣柜变成一个独立的小箱子在无限的空间中陨落了。
这个梦在预示她再也不能逃了。
很快现实中的她身体就流血了。

兰跟成长中的每一个孩子一样,开始思考我们曾经都思考过的问题。
人从哪里来?
当姥爷一天比一天身体衰弱后她更关心:人死后又从哪里去?
当长辈都去世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长大,
当开始考虑守护自己的荫蔽离开自己怎么办时,
我们开始学着长大。
这当中会经历很困惑的阶段,不舍得不接受这种世间最正常不过的轮回。
其实是心里在恐惧。
除了骨肉相连的亲人谁还会愿意爱自己。
每个人都要熬过一段缺爱期。

影片最后十几分钟的时候把片头出现过的家长里短重现了一遍,
你会发现有些镜头是重复的。
只不过镜头里的主动者和被动者互换了位置。
兰拉起塑料帘子给已经彻底苍老的姥爷洗澡,
在姥爷当年自制的杆子上耍体操逗姥爷笑,
姥爷则变成阳光下抱着娃娃傻笑的那一个,直到坐在原地失去呼吸。

看完也不能叫伤心,
成长是件太冗长的事情了。
只是将来漫长的岁月里,怕还能有谁能见证你,检阅你。

 6 ) 少女蒋雯丽的伞下旧梦

    同是女演员转型为女导演的新片,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未映先红争议频发,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却是典型的叫好不叫座。不过,《我们天上见》很容易让人想到徐静蕾的那部处女作《我和爸爸》。一部讲父女,一部讲祖孙,女导演的感性细腻在这些温情脉脉的题材里显然更容易得到抒发。

 相比于《我和爸爸》的京味幽默和现代语境,《我们天上见》显得更为纯粹。姥爷与小孙女之间的感情,在那段旧时光里慢慢下沉,又慢慢飘飞,婉婉转转悠悠扬扬。在稀疏坐着几位观众的电影院里,轻易就能将我们温柔击中。这部电影摆脱了亲情电影一贯的煽情套路,沉着冷静地处理一个个小细节与小片段,使其扩展为有关时光与童年、有关孤独与梦想的精致文艺小品。

 作为一部自传性质的电影,片中的女孩小兰自然就是蒋雯丽自己的童年印象。电影一直以小兰为视角,展现她所感受的那个世界,除了姥爷对自己的关爱,还有中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的烙印种种,比如因家庭成分而带来的侮辱,以及父母的离开。电影没有野心去展现那个时代,只是匍匐在小女孩的小世界一角,将她的恐惧、她的孤独、她的梦想,还有她的爱与成长展现出来。所有的这一切,蒋雯丽都处理得细致自然,让人相信那就是她曾经的刻骨铭心。

 因为父母的离开与同龄人的疏远,少女小兰从小便有些孤僻,喜欢躲在柜子里和洋娃娃说话。不管下雨还是天晴,也不管走到哪里,小兰总要打着一把小伞。柜子和伞作为反复出现的物件,成功地展示了小女孩的内心世界,那种与孤独相伴而生的不安全感。与孤僻沉静的外表相比照的,还有她高傲飞扬的梦想。电影中段的主体,是小兰对体操运动的坚持,即使只能在业余队伍里,她还是默默做着世界冠军的美梦,甚至冒险爬上房顶,想象着赛场上红旗升起的场景。

 电影的画面刻意做旧,有沉甸甸的厚重感,就像灰蒙蒙的记忆那般。让人意外的是,电影中还有几段小兰梦境的展现,比如她打着伞飞过淮河,飞上火车,去寻找父母。这些梦境让这部过于真实的电影得以向“美”靠拢,让一个内心丰富的小女孩跨越了现实,进入不算灿烂但却静美的彼岸世界,也让《我们天上见》超越了单纯的怀旧而直指人心。

 从表演上来讲,饰演姥爷的人艺老演员朱旭不可不提。据说这是朱旭的封镜之作,这个句号划得真是圆满。演过那么多角色的他老人家,在《我们天上见》里的表演应该已算化境了吧。即便没有举手投足,光只是那么轻微的一扬眉一闭眼,就有了满满的表现力。他拿戒尺教训小兰,他给小兰念自己写的“家信”,他扮美猴王逗小兰开心,直到最后老得不能动了,还保持着温和慈爱的面容。电影里的姥爷喜欢养兰花,为了兰花长得好,小兰还傻傻地把姥爷冲的麦乳精倒进花盆里。这盆兰花就是姥爷和小兰之间关系的一个符号,兰花的枯萎和姥爷的老去几乎同时发生。当老爷躺在床上丧失意识后,小兰拿着涂成深绿色的画笔,在墙上顺着枯萎的兰草向上勾画出崭新鲜艳的一丛一丛,一直延伸,一直生长。

 这也是小兰的成长。从被姥爷照顾,到照顾姥爷;从梦想得体操冠军,到操起现实的重担;从对着洋娃娃幻想,到独自面对亲人的死亡。这部以蒋雯丽的家乡蚌埠为背景的电影,却能让我们都能嗅到亲切的童年气息,回到那个安静、潮湿、轻微摇晃、有些憋闷,却总能从一双大手处感觉到温暖的小世界。

 短评

平实,简单,生活化,摄影角度很专业,很有美感,适合在电影院看。

4分钟前
  • 弗朗柿
  • 力荐

片中画外音、方言和口琴的这些声音运用是我十分喜欢的一个部分。平淡的情节发展,没有半点戏剧冲突,可就是这种真实才最具感染力和张力,但个人气息太过浓厚。★★★☆

8分钟前
  • Q。
  • 推荐

一部奢侈的电影,留住的全是极其私人私密的记忆,激发的共鸣有限。但还是有许多人眼睛红了,包括我。它刚好与我的童年记忆高度吻合,包括养兰花、戒尺、针线活儿和睡前一起摸耳朵、转眼球……它刚好捡出了我对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记忆里的所有琐碎。仙去的因此令人倍加怀念和眷恋。外公、爷爷,咱们天上见

13分钟前
  • 小啤酒盖子
  • 推荐

蒋导啊,你人这么漂亮,演戏这么好,现在做导演也这么好,我越来越喜欢你了!

17分钟前
  • 披头
  • 力荐

评三星的人,你们不会懂的。

18分钟前
  • Yolanda
  • 力荐

蒋雯丽的处女作颠覆了很多很久以来对她的刻板印象。作为演员的她和导演的她,有一种若有若无的无缝转接。相比于徐静蕾时而略显造作的作品,年龄和阅历的渗入还是给了蒋雯丽更多中国女性的发言权。原来,最苦难的历史,不仅可以直抒,可以反讽,可以狂暴,可以暗哑,还可以于平凡中见真章。

19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1、近来少有的好剧作,剧本呈现中心对称的镜像结构,或者环形结构,女版《阳光灿烂的日子》。2、拍得很节制,镜头干净沉稳,顾长卫老师,您为何不署名……3、幻想段落分段,有一段直追《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4、旁白很《立春》,海报和几个镜头很《孔雀》,顾老师您为何不署名……

24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片名不好听,但电影很好看。即便作为滥大街的“一老一少”温情片,也新鲜感十足!

25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推荐

特殊时代的祖孙情。画面色调很淡,像水粉画,但亲情很浓。蒋雯丽的处女作,拍的是她自己。4.3/5,瑕疵不是没有,两个幻想情节我都不太喜欢,话说回来,这是我的年度十大华语电影之一。

26分钟前
  • 宇宙塑胶魔怪
  • 推荐

中国人的爱,含蓄,细腻,温情,沉重,伟大,大爱,不动声色,润物细无声,但却影响着每个人的一生。

28分钟前
  • 安安静静
  • 推荐

这是蒋雯丽致逝去的姥爷最汹涌的思念。致文革岁月最温柔的一刀。

30分钟前
  • 無 歡
  • 力荐

唯有生活,才是真。

33分钟前
  • 远近
  • 力荐

五星给爷爷两次学孙猴儿,溅泪

38分钟前
  • yoyomygirl
  • 力荐

很久没有在影院看到过这么朴实的电影。有几个艺术的镜头美到极致。到最后哭西流了...

42分钟前
  • YoyoRan🤍
  • 力荐

喜中带伤 暗中有光

45分钟前
  • 无为啊
  • 推荐

少女的成长,爷爷的老去,静静流淌的祖孙情。在生死两端都有亲人陪伴,我们天上见。拒绝相信这是蒋雯丽作品,明明从头到脚都是顾长卫的风格啊,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拒绝署名的宠妻狂魔...

5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真情实感,清新细腻,摄影和美术都非常好。虽然在叙事上没什么野心,不过作为女导演的处女作来说也没什么可挑剔的──国内电影市场已经开始细分化,肯定有不少观众喜欢这种风格,服务好这部分观众就足够了。(有1星是给处女作的)

55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生活是中国最靠谱的编剧。

59分钟前
  • 默语生
  • 力荐

演而优则导的处女作选择拍自传很容易出彩,由内而发真诚且深沉,勾起几代人的共同记忆。镜头感很好,最喜欢小兰梦见跨着体操步在绵延的铁路上飞翔,红领巾迎风飞起;另一个俯拍大全景:一大片青草地,一个小人沿着画面中间无限延伸的铁轨由小变大。要相信生命是有轮回的,做好人上天看得见,才能天上见

1小时前
  • 小海绵
  • 力荐

雏鸟反哺,是这个世上最美的情感。美过其他任何曾让你动容过的友谊爱恋。

1小时前
  • 不良生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