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山淡影

悬疑片中国大陆2021

主演:叶硕,周楚濋,杨骏,聂礎一,谢宇朦,董浩然

导演:贺泉

播放地址

 剧照

远山淡影 剧照 NO.1远山淡影 剧照 NO.2远山淡影 剧照 NO.3远山淡影 剧照 NO.4远山淡影 剧照 NO.5远山淡影 剧照 NO.6远山淡影 剧照 NO.13远山淡影 剧照 NO.14远山淡影 剧照 NO.15远山淡影 剧照 NO.16远山淡影 剧照 NO.17远山淡影 剧照 NO.18远山淡影 剧照 NO.19远山淡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7 15:09

详细剧情

90年代,中国中部沿江小县淮川的一起凶杀案,模拟画像师章欣奉命前往画出嫌疑人。却意外画出了一个已经死去了十多年的女人,是原来县文工团的一个舞蹈演员严华。当全部人都觉得章欣画错时,案子却又诡谲的和80年代的一起连环谋杀案关联在了一起。章欣为了证明自己,一步步走向这迷雾之中......

 长篇影评

 1 ) 逻辑上的一点问题

1、都有幸存受害者的目击了居然抓不到人?人家还一直经营着照相馆!

2、公安的卷宗资料放在退休刑警个人家里?作为刑警队长的沈队长居然也不知道?

3、林音的尸体怎么会被当成严华?没有尸检和认尸吗?

4、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凑够一百四十个字

 2 ) 远山淡影重重迷雾,这是国产文艺悬疑片的一部佳作

用文艺片的色调去拍悬疑推理片,远山淡影用它自有的叙事风格,拍出了人性美丽的一面。当它与昔日连环凶杀案产生联系时,像极了短视频课程里讲的玩法重组,利用旧貌换新颜的方式,让观众产生新的兴趣。

电影时长120分钟可分为三个阶段,前40分钟为第一阶段,利用个案关联旧案,挖掘人物关系和案件信息,过程相对紧凑悬疑性高。之后的40分钟,像是对经典电影《杀人回忆》的一个汉化,搜查和推断逻辑清晰,但其实也有个小问题,稍后我们再细说。

最后40分钟属于验证推理以及故事升华的过程,叙事节奏开始偏缓,更多人物情感变化开始出现。如果是纯推理迷,可能看到这里就会选择结束了,文末有一个小彩蛋,如果是有续集形成一个系列,倒也给推理迷一定的期待。

先说说故事背景,一个芦苇荡的枪击案牵涉到1980年前后的连环杀人案,那个年代没有高端的法证仪器,破案更多是依靠线索和走访调查。为了给刑侦提供更多可能性,模拟画像师作为主角登场,以画追凶最近属于热门题材,它的专业水平和神奇程度也足以吸引人们观看。

同时刑侦推理片的老套路,经验丰富的老警察沈队长与画师章欣成为了破案搭档。沈队长脾气火爆,从开始瞧不起章欣,到后来敢把配枪交给对方追凶,还为对方辩责写介绍信,老大哥优良传承的精神体现得不错。

片中另一份传承属于凶手和死者之间跨越时间的故事,要从照相馆老板陈默被杀说起。

四十六岁的陈默被人枪杀埋尸,身上有三处弹痕伤口,凶器是把自制土枪,与尸体被埋的,还有一本非陈默所写的笔记本。沈队长查到陈默曾和插队女知青谈过恋爱,后来女知青回了家乡大城市,他便单身至今。

报案者是位老渔民,夜里发现了尸体和疑似女鬼的凶手,画师章欣根据描述和经验,画了一张已死之人的画像。画像之女叫严华,原文工团仓库管理员,1980年11月失踪,一个月后被野狗从芦苇荡叼出,至今悬案未结。

两起案件死亡时间相同,陈默曾为文工团拍过照片,可能与严华认识,陈默身旁那个笔记本就是严华的日记。第一个精彩的伏笔,是严华死后日记仍在更新。也就是说要么严华未死,那她复仇也应该杀潜规则她的那个主任才对,为何会杀一个照相的摄影师呢。要么就是有人再替严华写日记,这事多少有些无聊,一时间想不出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章欣走访以前的警察老李,拿到了当年的一手资料,同时老警察称严华的案件并非个案,像是连环杀人案,只是苦于没有证据。这段真的有电影杀人回忆的影子,它是根据韩国真实事件改编,公映时事件还是悬案状态,老刑警就是吃了法证技术的亏,始终未抓到凶手。

连环案包括1977年6月2日,张卫红尸体在桥洞下被发现;同年9月7日,王雅莉尸体在制冰厂后边的河岸被发现;1978年3月2日,陈卫星的尸体在鱼苗场中被发现;1981年10月7日,严华的尸体在芦苇荡被发现。除了严华,被害者共同点都是要离开当地的女性。

当年老李调查了很多人,唯有文工团的林音去了广州后人间蒸发,这恰好与日记中所述一致。林音与严华也是熟人,若非那个年代没有整容,很让人怀疑互换身份生活的设定。

后来章欣询问文工团老队员,被告知严华失踪当晚,林音是自己匆匆离开前往广州,只跟严华打过招呼,而且林音因为伤病已无法再跳舞了。沈队长收到一份资料,介绍说林音去广州后加入了其他私人舞蹈队,后又在酒店当服务生,因为酒店失火发生重大事故,林音此后再无音讯,怀疑她早已死于火中。

由此基本也就断定,当年死的是林音,去广东的是严华,反正广东那边并不认识林音,被冒名并不奇怪。只有这个推论,才能让林音符合连环凶杀案的目标画像,严华又能继续写日记。

唯独陈默的凶手定论有点小问题,章欣是从老李的众多录音中发现端倪,画出了陈默的画像,其因心理疾病而对要离开的女性产生报复行为。那当初老李有录音怎么没有查到人呢,莫不是就缺了一个画像?逐一走访排查的话,应该不难找到人。陈默离开家乡一段时间,多半是为了跑路吧,大部分线索前后倒是呼应上了。

可严华回来替林音报仇,为什么要把笔记本落在陈默身旁?本身计划要出去杀人还带着日记本就很怪,日记丢了就意味着肯定会东窗事发,也没有提前跑路,可能真是生无可恋了吧。如果陈默死后,日记被埋在严华的墓碑前,章欣随老李祭拜时发现证物,这样可能更合理一点。

随后破案在意料之中,情理之中,严华和林音之间的故事属于两种遗憾组成了三段悲剧,两人神交的知己友谊比沈队和章欣之间更加深厚,才能促成严华的互换人生与杀人动机。

电影的最后,章欣即将前往甘肃为连环杀人案画画像,让观众对续集有了一种期待,甚至编剧可以考虑嫁接被称为青蛙少年失踪事件的电影孩子们,感觉会有一定契合度。

 3 ) 文艺与悬疑的结合

文艺+悬疑,电影最让我沉醉的,是整个光影的设计,非常唯美。跳舞的两位女演员也很有气质,尤其是林音眼中的忧郁,好让我沉迷。感觉最拖后腿的应该剧情了,有些混乱。比如在电影前半部分暗示了严华为了可以上台跳舞,遭到了主任的性骚扰,并进了主任的办公室,所以后来才有了有上台的机会。可是后面又说,是因为林音离开了,严华才可以进舞蹈队…至于在看电影的时候,弹幕有人质疑,林音被杀死,虽然换上了严华的衣服,怎么可能只根据衣物来判断死者的身份呢?事实是陈默被杀死的时间是1997年,林音是1980年被陈默杀死,几个月之后才被发现,那个时候中国尚未有把DNA检测技术运用到刑侦。这点我可以理解。我认为有bug的另外一点是,章欣竟然能根据目击证人对已经严重毁容后的严华的描述,画出严华毁容之前的模样,真的是让我难以置信。总之个人感觉这部电影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可惜的是没能搬上大银幕,相信在大银幕上看到这部电影的光与影,会更让人震撼。

 4 ) 剧情逻辑和行为动机分析

———⚠️涉及大量剧透———

1 林音参加了最后的演出,但是没参加谢幕环节,因为她没来得及,就被照相馆的陈默叫出去给嘎了。 2、陈默嘎人的动机是——心理变态扭曲。之前他女友家里嫌弃他,抛弃他去了大城市,他心里有恨,所以他对任何想要离开这里的女人,都要嘎掉。(影片中间他想嘎陌生女孩已经交代清楚了) 3、陈默知道林音要走的消息,是在他给剧团拍合照时。那会儿他就选定目标了。 4、林音被陈默叫出去嘎了,当然没法参加最后的谢幕环节。领导着急,让林音的好闺蜜严华出去找人,严华找到林音时,发现她已经被嘎掉了。严华很伤心,但是这时她也动了一些别的心思,所以没有立即报警,而是和林音换了衣服,相当于和林音换了身份,并把她浅浅埋了。原因: 一,时间太紧来不及报警,且谢幕演出救急,所以浅浅埋了,这和影片开头警察说女孩尸体一个月后被野狗叼了出来,可以对的上,埋的浅嘛。 二,她也有个主角的梦,这时正好可以代替林音上场,完成谢幕演出。 5、舞团里大家视角,认为林音没谢幕就跑掉去广州了,让严华去找,但是很快又看到“林音”回来,就没多想了。其实,她们看到的回来的人是严华。因为蒙着纱巾看不出来。此处,有严华舞台上的想象情节,影片中大家虽然提到是林音,那是从大家视角误认为的。 这个事,只有舞台上的另个女孩,后来出去从事那啥工作的,她通过鞋子,看出来了一些端倪。镜头有给特写暗示。 6、严华顶替林音谢幕,然后就消失了,其实是代替林音去了广州。这里,剧团人的视角是,林音回来谢幕完去了广州,而严华为了出去找她消失了,一个月后被发现,他们认为那就是严华,时间和对换的衣服对的上。而这,也就是为什么退休老警官说,严华的死和系列杀人案不太一样。其实是一样的。死的是林音,被误解是严华了(尸体毁容)。 有人觉得这里逻辑奇怪,我的理解: 一,严华发现林音嘎了,就决定要替她报仇,所以,在这里她和林音换了衣服,换了身份。制造自己已经嘎了的假象,以后她去报仇,大家也不会怀疑她。因为在大家那里,林音早走了,而严华也死了。 二,她已经实现了主角演出梦,没有遗憾了。接下来,她要替林音出去看看更广阔的世界,这里不排除她私心也想出去。 三,严华冒名代替林音去广州舞团,也有自己的私心。因为她知道林音去了也跳不了,身体早出问题了,那还不如严华自己去呢。结果谁知道,去了,发现也没进去剧团,还只能在外面奔波,最后遇到大火把自己毁容了。 7、毁容了,好像给回来报仇提供了很好的掩护。所以她回来了。并且机缘巧合,在照相馆里通过她送给林音的鞋子,发现凶手原来是陈默。她把陈默约出来开枪嘎掉。这里的情节,就是开头目击者老头看到的一幕,他坚信凶手是女人。 8、画像师一开始画出的凶手就是严华,没有出错。不仅带出了陈年旧案,开启了故事,也在影片最后被证明,正面体现了章欣的技术高超。另外,大家对他的误解,也带出了他和队长从对立到和解的故事。 这里的画像技术开挂了,但作为有原型人物的故事片,为树立典型,也能理解。

 5 ) 《远山淡影》不急不躁讲一个那个年代的故事

导演:贺泉 演员:叶硕、周楚濋、杨骏、聂礎一 上映时间:2022年6月18日 时长:126分钟 内容简介:90年代,中国中部沿江小县淮川的一起凶杀案,模拟画像师章欣奉命前往画出嫌疑人。却意外画出了一个已经死去了十多年的女人,是原来县文工团的一个舞蹈演员严华。当全部人都觉得章欣画错时,案子却又诡谲的和80年代的一起连环谋杀案关联在了一起。章欣为了证明自己,一步步走向这迷雾之中...... 🌈1.5倍速看就可以,丝毫不影响 🌈一般我不太看文艺片,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简介里悬疑凶杀的情节,看是看过之后,又觉得,这更像是披着凶杀外衣的文艺片,不急不躁的讲一个故事,甚至,凶手不再重要,对于死去的陈默也不关心,只是想看完两个女人之间故事,严华和林因。 🌈对于结局不意外,我想看这不电影不要太纠结剧情,无论是画面的质感,还是娓娓道来不太沉闷的节奏,在网大剧里面都是不错的,我很喜欢电影里秋意浓浓,枯枝落叶下女人的侧影。 🌈那个时代,人们面对来自外在的诱惑干扰少一些,更能安静的做自己的事情,比如跳舞,比如画像,比如破案,比如~~~而这样的平静下,一个人对于一件事的执著,会是长久很深远的,如同那个时代,单纯而坚毅。 🌈其实最大的疑问:林因死后,为什么别人认不出死去的不是严华??为什么? 🌈挺推荐这部剧的,当然不能和众星云集相比,但是,喜欢他昏黄的色调和充满回忆的画面感。

 6 ) 那些在风中消散的人们与逝去的时光

我是个画画的,所以看完这部片子特别有感触。刷了两遍后,依然被打动,不得不留下些文字。

这部电影,其实悬疑破案的地方都比较简单,第一遍看到一半时就能猜到凶手了,这对推理爱好者来说没有什么挑战。但是,我看完第二遍后,我觉得导演编剧的重心根本不在这方面,而是想去展现在理想与现实落差下人生的无奈,该何去何从。所以如果把它当成悬疑片来推理可能会很失望,但是如果把它当成一部文艺片来看,它的能量密度是极其大的。

先兵后礼,先说不足。

故事分两线,一条是90年代章欣与沈张破案过程,另一条是80年代严华和林音在文工团的破碎记忆。

90年代,章欣最大的压力是来自“想证明自己的价值”,但是 “画了个死人”。而另一个主角沈队长的“没时间了”被章欣与徒弟认为他想的是升职,实际上是因为胰腺癌末期,他觉得没有时间破案了。所以,90年代的矛盾是建立在“误会”上的。章欣关心的是自身价值,沈队关心的是破案,这两人都没有对80年代那两位女性有过同情或者悲悯。这造成了两条故事线无法交汇形成更大的力量,十分可惜。

而80年代,林音为严华放弃团里位置,严华在林音死后成为她放弃自我。这个情感容易理解,但是缺乏事件的铺垫,导致整体比较抽象,浮在空中,需要脑补很多她们的生活场景才能完成共情。这是本片,我认为最可惜的地方。

我看了下其他的评论,有两个问题被提及的最多,一个是章欣根据老石画出严华。但是老石看到的应该是毁容后的严华,那章欣怎么画出来的?一个是林音被陈默杀害后,为什么不报警?

第一个问题,我可以帮助回答。模拟画像的工作应该类似于画画的默写,只不过画画的人没有见过实物,靠的是对人物面部的结构与比例的熟悉,先在心里组合出人物的印象再落于纸上。因为人的面部结构与比例是在一个范围里的,只要捉住人物特征,实现并不难。而老石在晚上光线不足的情况下,看到的应该是严华的面部轮廓与比例,而没看清严华的脸被烧伤(从影片后面严华烧伤的程度来看,还是特征轮廓分明),所以章欣能画出来。这点还是符合逻辑的。

第二个问题就像有人杀人时警察为什么不及时出现一样,现实逻辑不能代替戏剧逻辑,林音就是严华自卑人生中的美梦一场,她的死也是严华的梦碎。前面林音交代了这是她的最后一场演出,严华看着林音的尸体,想到的也应该是替她完成人生的谢幕而不是去报警,而严华在舞台上与林音的幻影无声对话后才最终决定要替她活下去吧?我是这么理解的。

接下来就要夸夸这部电影了。

首先是摄影。酷炫,风格化的见多了。这部电影的摄影基本上没有炫技,没有搞那种为了夺目而刻意的方式,而是把格调意境都藏在平实的叙事交代上,这点特别难得可贵。无论是一开场暗示严华失去自我的埋尸;还是章欣在画室的孤独寻找;到舞台上的严华看着林音起舞时,表达遥望而不可及的梦想……这些都那么的自然,又那么的让人深入其景。

然后是音乐,第一遍时并没发觉。但是看完第二遍,我发现我被感动共情的那几个点,几乎都是音乐促动的。例如严华林音最后一次在天台对话,音乐寡淡无华,却辽阔孤寂,没有丝毫煽情却让人感受到白云苍狗,世事无常的无奈。最厉害的是,最后一次舞台上,林音刚死,氛围应该是压抑的,但是音乐从欢快圆舞曲开始,让我觉得世间那么悲伤,实际上只有自己才知道。然后严华失误,台前幕后都在诧异时,音乐开始转折,思念,悲伤的情感如溪水缓缓的流出,跟随着林音的动作慢慢汇聚成河。河中暗流奔涌,却表面却波澜不惊,使我更加能感受到严华的悲伤:她已经不在了,从此天人永隔,我无法再走近她一步。看到这里,不由为作曲的才情拍案叫绝。这部电影,如果没有这样的音乐,那高级的情感基本就出不来了。

其次是表演。男主章欣是一个柔软的人,但是我感受到的却是他的坚韧和真实。这一点不单只是建立在沈队的咆哮下,依然的坚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在章欣开枪的那段戏中,开枪前的犹豫,开枪后的紧张失措,一直回到警局写检查时仍然魂不守舍,没从开枪时回过神来。勇敢的人并不全是性格使然,而是在关键时刻所做出的选择。章欣的表演很好的阐释了这一点。他的表演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在画室里对徒弟的对话,画画的价值是由时间来衡量的,但是作为画画的人的价值又是应该由什么来衡量呢?我自己画了二十多年插画,往往一个项目最后是作者获得成就,出版商获得利益,那我的价值在哪里?这时,我觉得我和章欣是同一个人了。林音,那悲伤与高雅的气质,光是站在那,都令人心碎,让人想去安慰。这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女神嘛。严华最多的词都是在旁白中体现的,我在看其他文艺片时,像这种华而不实的旁白,基本上都是忽略掉的,而这位演员的话速声音,苍凉沙哑,看似不带情绪又饱含经历一切的荒芜,使我一下子掉入那个时代洪流中。沈队,这是一直要被人误会的角色,一开始有多讨厌他,最后就有多感动。一个大老粗,却是无比细腻的人,这种反差效果最难的是“自然”这个度的拿捏,这位演员做到了,他那句“就此别过,来生再见”那么文的词,从他嘴里说出来,那么的让人信服。更令人佩服的是,照相馆变态杀手,他戏份不多要不是死尸要不就是日常对话,真正的表演就一场戏。而正是这一场戏,能让全片唯一的坏人立住了,还能交代出他杀人的目的与痛苦,让人去想象他到底经历了什么。戏份那么少的人物,都那么认真去雕琢,这部电影实在是诚意十足了。

看完两遍,观感是复杂的,我没办法组织出更好的语言去表述出来。但是我觉得好的电影正是这样的,它不需要教我懂的了什么道理,而是让我能随着电影里的人过了一段不属于我的人生。这就够了。

这部电影,我很喜欢。谢谢。

 7 ) 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悬疑”是什么?

首先,什么是悬疑?见仁见智。

普遍意义上的悬疑,起码要包括核诡高级、反转精彩、动机深刻、立意新颖,并在此基础上做到逻辑自洽。然而,该片几乎完美的绕过了这些“普遍意义”上的悬疑,甚至连逻辑都是漏洞百出。事实真的如此吗?试想,在一个国外影视剧唾手可得的互联网时代,不管是拼凑、嫁接、还是照猫画虎,模仿一二还是可以做到的。可是,“完全做不到”,恐怕要小心了。那些声称发现全部bug的人,不是没看懂,而是没有看的那么深刻。

破案不重要?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案件”是什么?

看了许多评论,大多围绕在杀人、复仇、心机、腹黑等方面。但我认为,这部电影中真正的“案件”是那本日记,以“我”的口吻讲述,我与她的故事。谁是“我”,谁是“她”?这里有两个选项:林音,严华。可是,我看了两遍,依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也许你会说:日记中包含林音死后的经历,记录者也应该是严华呀,“我”是严华。没错!只是,记录人写下的“我”,并不意味着是她本人。用第一人称撰写的小说并非都是作家亲身经历,这一点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很容易理解,解读这本日记时也一样。

先来看一个影片中有趣的点:

林音手把手教严华跳舞,安排严华接替自己首席的位置。与其说是林音“教”严华,倒不如理解为林音将严华“变成”自己,严华所学尽是林音毕生所会,学成后,严华与林音无异。此时,林音交出自己的身份给严华,自己成了空壳。

结下来,林音被变态杀死,蒙在鼓里的严华误以为林音无法去广州逐梦,此时,严华为了完成林音的梦想,将死去的林音变成严华,她则以林音的身份离开。此时,严华交出自己的身份给死者。

至此,二人完成了身份交换。(以下【林音】、【严华】指的是交换后的)

【林音】来到广州逐梦,她与之前一样,深爱着淮川的姐妹【严华】,但【严华】已经不在人世,她希望对方的人生依然继续,因此,只能在平行世界中为其编织一个可能的人生——日记的由来。(看到此时,我认为日记中的“我”是【林音】,二刷的时候发现打脸了。这一点后面再解释。)

继续,【林音】广州梦破碎,日记被烧,【林音】的人生就此完结,而这场梦幻人生,是【严华】用命给她换来的,梦境破碎,一切回到起点。此时,【林音】要为【严华】做一次牺牲:回到交换之前,让【严华】恢复自己的身份。

起点是陈默制造的,如果世界没有陈默,杀戮就不存在,二人就可回到起点之前。因此,【林音】回到淮川杀死陈默,抹去了起点制造者,二人拿回自己的身份。

所以说,这起杀人案与仇恨毫无关系,更像是一场仪式。只不过,杀掉陈默恰好符合尘世中“报仇”的情感表达,难免让人以仇杀来解读。

再来说之前那个问题:日记中的“我”到底是谁?

起初,我认为日记中的“我”是【林音】,记录者是持有【林音】身份的严华。但是,二刷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可怕的问题:这仅仅是我自己的理解,我不是林音或严华,她们二人又会做出怎样的解释呢?

更加细思恐极的是:无论“我是”谁,都可以还原以上推理。那么,真正的死者到底是谁?

不要提DNA鉴定什么的,那样的思维方式只会将高级的东西抹杀掉,失去反思的机会,也会错过这部电影真正的最大的“悬疑”——

我们真的可以成为另一个人吗?

 短评

摄影略好,表演后期勉强及格。其他部分就都是问题了,2小时的时长水份太多,剪掉20分钟完全没问题,无论当初目标是院线还是网络,这个时长都是很难接受的。剧情方面,看了开头,推理爱好者基本可以才出一个大概来了,但是bug实在太多。推理方面,首先是当初的尸体被被刨出来没人发现真身。老警察的录音带自己听了也不上报,夜晚遇到强奸犯也没有后续,土枪来源避而不谈了,这都是明显的问题。新老警察配的经典组合却没有用好,缺少互动交集,老警察老发火,主人公明明啥也没影响他。两个女性的交集缺少铺垫,仅仅是一点点跳舞宣传片蒙太奇就把关系推上去了完全不够。再加上调色的泛黄老调子和现实没有区分开,表演上女孩见到主任就上去动手动脚等等问题。总之创作者的问题还是比较多的。

4分钟前
  • ricoshi
  • 较差

很耐心地讲了一个故事,可惜人物深度不够,尤其是主角

6分钟前
  • 4eyebrows
  • 还行

比大多数电影差一些,但也比大多数中国电影好太多。

10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我很喜欢这种慢吞吞的感觉,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人拍这种娓娓道来的片子了

14分钟前
  • 第四声
  • 还行

服化道质感都在线,几个空镜很有感觉。探案中夹杂着一丝感性的思考,骨子里是个文艺片

19分钟前
  • kiess
  • 推荐

画面与调色终于像学过摄影了,但是各路人物动机行为漏洞百出。感情牵强,悬疑不足,整体很平淡。

22分钟前
  • 砹韧
  • 还行

文艺片和犯罪片的恰到好处的融合,促成了这部佳作。远山处,层峦叠嶂,只缘身在此山。待云雾散去,淡影处,山峦互为映衬,不分你我。

24分钟前
  • Y.Sir
  • 推荐

又名《人工天眼》

27分钟前
  • 寒狐传媒
  • 推荐

电影版《猎罪图鉴》,中国版《杀人回忆》,网大里的五星作品,无论节奏、美学、剪辑、故事、演技、氛围感都是对的,被时代伤害的弃儿,绝境中的女性互助,贫瘠土壤开出梦里花,复仇黑天鹅的金蝉脱壳,每一个元素踩在悬疑的点上。

32分钟前
  • 凸肚
  • 力荐

★★★☆☆ 导演的选景和对光与影的认识蛮好的,一看就是有摄影功底的,很多场景,慢下来截一副图就是壁纸。唯一不足的就是对案件的叙述与呈现,但是影片的完成度非常高,值得三星半。

36分钟前
  • WellIgotone
  • 还行

女知青、文工团、芭蕾舞、照相馆、杀人案、画像师、悬案,这些元素被国产悬疑片翻来覆去地拍,比的就是哪个更有新意。显然本片从剧作和摄影上只能说乏善可陈,缺乏那种新意,最后的反转也没有丝毫意外。还有,和石黑一雄没有一毛钱关系……

40分钟前
  • 我不是江湖骗子
  • 还行

中国电影人对《杀人回忆》的执念这是有多深,前赴后继地模仿和致敬……这一部其实还好,质感完全不像一部网大,尤其是摄影,非常出色。

43分钟前
  • 安东
  • 还行

有在用心做,但是剧情存在bug,后期悬疑力度也不大

47分钟前
  • 虎虎生刺
  • 还行

为什么要用人石黑一雄小说的名字啊,明明一点关系都没有…

50分钟前
  • 乱世浮生
  • 很差

这是一部诚意十足的剧情片啊。在最后的舞台上,严华看着林音的感觉一切文字都无法形容,光凭这一场戏,这部电影就已经无法被时间抹去它的价值。

52分钟前
  • 回车挂扶桑
  • 力荐

因为题目而看,结果无关,但也还不错,2倍速播放毫无影响,也不会过分在意纰漏和细节。

57分钟前
  • 天然呆の枫
  • 还行

起了一个片名是石黑一雄的小说,然后一味的往《杀人回忆》的风格上靠,弄得十分的文艺,絮絮叨叨两个小时,其实故事打磨得很粗燥,逻辑上的漏洞太大了,之所以给三星是因为它居然是网大,以网大来说有这种资质就算不错了。PS:三个女演员我感觉都一个模样。

1小时前
  • Ron Chan
  • 还行

像杀人回忆,罪案只是幌子,真正揭开的是时代的那道疤,最后那段独舞,仿佛一百年那么遥远,可望不可及的美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还行

悬疑剧情确实不足,但是色调和镜头挺美的!就有一类刑警吧总觉得自己刑侦才是科学,其他都不是科学。这时候活该你们刑警被一个叫夏洛克·福尔摩斯的人治的死死的,锁住,毫无翻身机会。

1小时前
  • 猫觅
  • 还行

泛黄老旧的滤镜加持下,悬疑复古的氛围还算尚可;但是剧情而言,悬疑、文艺两手都没拍好,尤其是双线叙事下,两位女主的感情没有任何铺垫,两位男主的纠葛更是毫无缘由,莫名其妙;节奏上更是冗长拖沓,无数繁琐的独白更是降低观感

1小时前
  • Rex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