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孩子们

剧情片法国1987

主演:加斯帕·曼尼斯,拉斐尔·费伊特,弗朗辛·拉塞特,斯坦尼斯拉斯·卡雷·德·马尔博格,菲利普·莫里尔-热努,弗朗索瓦·贝莱昂,弗朗索瓦·尼格雷特,彼得·菲茨,伊莲娜·雅各布,阿诺·翁利叶,勒内·布洛克,Pascal Rivet,Benoît Henriet,Richard Leboeuf,Xavier Legrand,Jean-Sébastien Chauvin,Luc Etienne

导演:路易·马勒

播放地址

 剧照

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2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3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4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5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6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3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4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5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6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7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8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19再见,孩子们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11:14

详细剧情

  二战末期,德国的反犹政策还在坚定不移地推行着。来自马赛的犹太孩子波奈特(拉法艾丽·弗托Raphael Fejtö 饰)因此家破人亡,被送到法国的学校念书。在这里,他一直小心翼翼的保守着他的秘密,但还是因为新生的关系常常遭到同学戏弄。其中就有法国有钱家庭出身的朱利安(加斯帕尔·马奈斯Gaspard Manesse 饰)。  朱利安和波奈特成为了室友,在共同相处的日子里,朱利安发现,这个经常被欺负的男孩有着跟自己志趣相投的一面。两人的关系渐渐融洽,成了童年要好的伙伴。当朱利安从种种迹象猜测出波奈特的犹太人背景时,他没有疏远波奈特,而且还帮忙隐藏这个秘密。也许在孩子的心中,政治世界在真挚的友谊面前显得太过渺小。  然而,大人的魔掌还是侵入了波奈特的人生,保护犹太孩子的神父和波奈特都被出卖了……

 长篇影评

 1 ) 那个月的每一秒我都记得

开始喜欢路易马勒是在一节电影赏析课之后,那个老师很善良而友好,因为经常在课上和她有交流。没有教案也没有课件,讲到路易马勒,她习惯性地托了托眼镜:“我觉得他既不是大师也不是小卒,他只是个天才。”嗯,我喜欢这种称谓他的方式。

确实很少有人能像路易马勒那样能凭借处女作就一举拿下金棕榈,那部《静静的世界》神奇而干净。

在看过《漂亮宝贝》、《烈焰情人》和《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之后,这次是《再见,孩子们》。

偏爱带蓝色影调的片子,就如那次在小西天陷入阿萨亚斯的《冷水》一样。也许回忆都是带点旧旧的蓝。

有些电影是不需要讲述情节的,就像这部,孩童般直接,尽管朱利安已经在那个年纪开始思考我们过的每天都是再也不会重来的“那天”。两个孩子不为什么相互亲近起来,会为这样童真的友谊而动情,不强烈不造作,孩子的眼睛纯净如水,比世界干净多了去了,他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自动地为自己保留着不应该被弄脏的东西,好在后来的某个时候回忆起那天那时的每一秒。

一直不明白的是反犹的动机是什么?就如老搞混印度/以色列到底是和巴基斯坦还是巴勒斯坦打仗一样。而我相信电影对犹太人的强调并非为了控诉战争或者呼吁和平,但却绝少不了那场战争,开在悬崖边上的花儿最美?也许处于极端状态下的人性才会闪光耀眼。

像雅克里维特在《去了解》中为故事做的那些铺垫一般,可能蓄势待发对于大导演来说就像玩游戏(但我承认我看《塞琳和朱莉出航记》时一直在瞌睡),可能像我这样的大流观众还是喜欢看路易马勒玩的游戏,在好莱坞摸爬滚打十余年的身板骨子加上新浪潮一代真传,即使你确实是在最后神父走出院子的那一刻听到“再见,孩子们。”时开始感动,但回望,感动全来自之前童真的平淡真诚。

再回头,喜欢路易马勒也在于导演本人的真诚,新浪潮留给那代人最丰富的营养, 尽管他片子极多题材涉及不伦之恋,但这“不伦”还是我们暂且下的定义,那什么是“伦”的?这不是他应该教给我们的。给观点就愚蠢了,就如艺谋在《一个都不能少》中安排魏敏芝在结尾对着镜头声泪俱下地上电视,好端端的感动就此在那一刻全部摧毁,天才不会干出这种事,路易马勒就是。

不明白外国孩子冰天雪地都穿尼短裤?不过及膝袜、v领毛衫、藏青羊毛披肩、贝雷帽、花瓣嘴唇、眉目清晰……俨然一群黑翼天使,不是我恋童,只是这样的孩子谁看了都会心为之一动,每一个,包括那个贫血的小胖子,哈哈。

还有一部《鬼火》在手头,在格格不入的社会中自杀的男人,据说是路易马勒最压抑的作品,再看他如何阴霾。

 2 ) 再见,孩子们

那天清晨,所有的平静与安详都被打破,因为同学的出卖背叛,一些犹太人孩子和老师被德国人逮捕,Julian不得不暂时离开学校,更将与自己的朋友和校长永别,那一刻他长大了,他终于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人性的险恶,那一刻他与自己的童年作别。
剧情的发展平静真实。结尾的高潮戏无爆点,却像海啸一样,由内而外,充满力量。一句孩子们再见,再见即是永诀。可是影片中的孩子呢,他们哪里知道何为再见,何为永别。一句话的功夫,男孩变成了男人。

 3 ) 我们都曾经, 纯真过

  影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Louis Malle对于普通青少年内心情感的那种极妥帖,极细腻的刻画,在整个世界影坛的范围内,个人认为,实在是无人能出其右。
   片中有一段像伟大的电影大师卓别林致敬的段落,所有的大人小孩在卓别林的面前全都开怀大笑。很显然,导演在此想说的是:“世上每一个人,其实都本性纯良。”
   但我们人类其实就是一种如此奇异的动物,当处在某种极端状况下,其中有一些(虽然可能只是属于一小撮)就会抛弃本性中一切美好的东西,而展现出本性中极端丑陋的一面,尤其是在面对自己的同类之时……( 譬如影片结尾处才出现的那群“盖世太保”)。
  导演有意的将极美好的东西与极丑陋的东西叠放在一起展示给观众,却是以一种可以称之为“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这其实就是欧洲电影与好莱坞电影的最大不同之处。

 4 ) 回忆,真实,冷静,震撼

本片荣获1987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虽然是二战题材,它其实并非史诗大作,但却具有诸多吸引我的要素:回忆、真实、冷静、震撼。

它是根据导演路易·马勒的真实记忆改编的,真实二字一下子就给影片增添了许多分量。1944年初寒冷的冬天,在法国南部阴冷的教会学校里,严厉的牧师校长和老师们带领着孩子们祷告、学习、生活,虽然寒冷艰苦,但似乎并没有受到那个时代的影响。童年路易·马勒的化身---朱利安有一天迎来了隔床的新朋友让·波内特。新来的总是要受欺负的,一开始的相处总是不愉快的,何况还是个读书写字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家伙。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也可以料想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一段看似俗套的剧情,由于有导演真实的回忆为坚实的基础,而演绎的无比自然和动人。在二战末期维希法国教会学校里的生活画卷也在观众面前徐徐展开。上课做题,考试作弊,浴室洗澡,午夜偷看黄色书籍《一千零一夜》,美女教师的钢琴课,和厨房伙夫的小交易,课间的踩高跷战斗,俩人在森林里迷路……整整80分钟几乎没有见到纳粹的影子,种种真实的细节让我已经融入了导演的这段童年回忆,甚至怀疑本片的介绍是不是搞错了。

这80分钟的主要看点自然是两个孩子的友谊。Gaspard Manesse饰演的主角朱利安是一个飘逸帅气,性情不羁的正太,看似脾气不小,其实还没长大。波内特自然是神秘的优秀生,想必也能猜到他的身份。对,是犹太人。放心,这不算剧透。

熟料最后20分钟急转直下,波内特的犹太人身份暴露,盖世太保从天而降…… 而让本片从四星变为五星也就是这最后的20分钟。波内特和同学们一一握手,平静的和朱利安互相赠书等等细节无不透着冷酷的真实也凛然的寒意。在飘着小雪的小操场,在德军集合点名的孩子们面前,校长因为庇护犹太人而被带走,孩子们自发的"再见神父"颇有《死亡诗社》的味道,却更加的沉重和苦痛。这时候校长的最后一句"回头见,孩子们"却比任何xx党员英勇就义的宣言要来的动人。一切都那么冷静,没有振臂高呼,没有生离死别,没有大义凛然,但却令人窒息。镜头定格在了波内特离去的那一扇门,那是朱利安此生见到他的最后一瞬。影片在朱利安清澈黯然的眼神中落幕,苍老的旁白“40多年后,直到我死,我仍清楚地记得那个1月的清晨的每一刻,每一分,每一秒。”

片尾的钢琴曲让这一瞬间驻留在观众心里久久难以散去。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5 ) 《再见,孩子们》再见,童年


题记:
路易·马勒曾经也在好莱坞待过十年,这是他回法国后的第一部作品却依旧保留着他一贯的水准,我想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吧。
  ――――卡夫卡·陆(KavkaLu)

[img]http://www.dvdfr.com/images/dvd/cover_200x280/17/17707.jpg[/img]

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当大限接近,我们才会懂得攥在我们手中的只有回忆,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个非常奇特的时期,成人世界的戏剧在孩子的世界里成为无法拒绝的担当。
作为法国人,作为导演的童年,他理解离别的的含义。
朱利安在站台上辞别母亲,眼中的依赖将留进母性的心里,而风雨的路上孩子将冷暖自知,种族是成人政治拉扯的话题和自以为高人一等的姿态,孩子的眼里的喜好与厌恶则简单得多。
在灰蓝的天际下,妈妈的吻痕在额头闪亮,远行的列车将告别典雅、从容的过去,恶魔将欧洲的带进了人间地狱。
作为欧洲精神主体的宗教,此刻,你是否在场?人间的友情和悲悯无关任何时局,它来自于生命良知的直觉,来自于没有失去理性的心灵,
孩子的眼中掠过欧洲田野的暮色,黑暗快来了。
树林和灌木丛掩遮了视线,琴音清脆,心音怅惘,远去的孩子,孤独而行。
教会学校的宿舍老让我想起幽闭这个词汇,可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友情和希望,这样的感觉会让阴郁的天空瞬间明亮起来。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路易·马勒描绘的寄宿学校生活和他自己的经历有关,高跷的对峙,洗涮时的淘气孩子世界的争执、吵闹却也预言着成人社会的某些必然,这些平常活动的描绘为推动高潮做了必要的准备。而大段蓝红两军游戏出现在影片里是非常点题的,争斗和取胜常是人类此起彼伏的乐趣,当生命告别学校的约束一切就会重新选择,就如被上帝下的咒语。影片是在一个相对闭塞的环境里,它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纯真的童真,当没有外力挤兑时它总是处在幼稚的喧闹和自我陶醉里,他们所有的感受都是来自心里的第一反映,率真而笨拙,哪怕是对美女想入非非,偷看裸体画片也只是本能使然,他们没有对于世界故意地恶意,直到成人世界的纷争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种群和等级。
正如马勒自己所说:我所有的电影都是以纯真的丧失为主题的。
这是人类必然的路径,为了活着,我们妥协,为了活着,我们成为众人的帮凶,价值观在很多时候都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影片前半部的成人大多数是老师和神父,在境遇的描绘里,只有偶然来校的德国人和轰炸让观众明白他们在战争状态里,欧洲电影的布光往往有着古典话派的凝重,利用光线制造出局部的重点以唤起人们的注意,这样的手法避免了色调的亮丽形成的虚幻感,增加了影片画面的厚重以及历史的沧桑感。孩子服装的深色调在冬天的冷色环境色里非常突出,在严冬覆盖着的大地上倍感孤独。
对于波奈的处境,导演仅用了窗外德国军官和神父对话而教室里的孩子掠过不安的表情表现了危险的迫近,影像本身最能让观众直接感受剧中人的境遇。在剧情设计上,波奈的秘密是于连偷窥来的,这十分符合孩子的天性也避免了庞杂的叙事,而我们现在许多导演都喜欢非线形叙事故弄玄虚,其实,这只是炫技,说穿了没啥新鲜。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总是在平淡里的,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会彻底改变棋局,教会学校的招牌对于野兽没有意义,成人世界的战争正在践踏孩子无邪的心灵。
找宝藏和德军相遇的,观众一下就能看到波奈的恐惧,神父在战争时期的祈祷却只能在精神世界找到灵魂的归宿,在现实里他不仅无法阻止德国人带走孩子,也无法让自己真的超然于尘世之外。
信仰的力量在哪里,他的终点又是什么?也许西藏的哈哈喇嘛的话接近本质,修行是意义所在,可是除此之外微乎其微。
人类,兽性的爪子一直藏在温文尔雅的背后。
餐厅在欧洲文化里占有重要的位置,那个老人的形象带有导演主观上对于尊严的认知,这个在危难里不失尊严的老人对于于连一家乃至人类都有着意义,他是神父做弥撒时候话语的延续,这是欧洲人文精神的一部分,这里面包含着反思的精神。路易·马勒在片中还有一段卓别林的胶片《移民》,孩子们和神父的笑声里银幕上出现了美国哈哈女神的塑像,这里的象征性和那条拦住移民的锁链一样清晰,这些隐喻性的镜头正是我们大陆导演欠缺的,毕竟隐喻是有技术含量的。
恐惧终于降临,天使和圣母只能见证未来的欧洲,这一段留着导演记忆的重现,我最感动的是校长被捕离开学校的场景:再见,孩子们!
再见的还有童年,从此,这些孩子因为同伴的消失(死亡)而长大,认知生命的方法往往和死亡有关,这影响了路易·马勒的一生。

【附录:影片资料】
《再见,孩子们Au revoir les enfants》1987
导演:路易·马勒
主演:拉法艾丽·弗托Raphael Fejtö、加斯帕尔·马奈斯Gaspard Manesse
片长:104分钟
奖项:1987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1988年法国恺撒奖7项大奖、198哈年英国电影奖最佳导演
个人评价:艺术性7.5,欣赏性7(人道主义的好影片)

2006年3月8日 星期三 下午23时27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6 ) FIFF7 | DAY5《再见,孩子们》一声再见后,竟然是永不再见

第7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再见,孩子们》,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战时儿童的天真但无奈的评价了!

曲有误:

那个1月的早晨,时间抚平不了永别的哀伤。

心是孤独的猎手:

神圣的友谊。在战争面前,我们都是逃不了的小人。

贞洁烈女:

调度和节奏的把控堪称大师,电影所表达的主旨和剧作的水准实在太让人喜欢了。

法罗岛岛主:

不要认为孩子们不懂得反抗,只是这种力量更加悲怆,不信你听,他们在向神父告别。

麻雀:

基于Louis Malle童年时代的印记,法国人卑微的浪漫尊严仍不免屈服于时代的淫威,留下伤痛。

晓风与你残月:

没有刻意去煽情,只是平平淡淡去讲述一个属于自己也属于那个时代的童年回忆,再见我的朋友,再见让神父。可惜伊莲娜戏份太少了。

Pincent:

通篇孩子的视角与体验,那些生动的记忆碎片永远留在童年往事里,告别时的难得克制,是为大师的体现,但依然快要热泪盈眶。无论从前,离开之时我要一个一个地同你们握手。

飞檐:

真挚纯粹的情感静默流动,尽管未能抚平战争的痛楚,依然是历史进程里最动人的部分。政治与武器冰冷不觉,却无法剥离人与人返回到最本真的连结中。孩子们看卓别林的时候特别高兴,这个片段印象太深,快乐与痛苦或许都在同一个视平线里。最后的告别,不掉落的眼泪有多倔强,这份感情就有多深重。

我略知她一二:

路易·马勒的私人回忆录,天真而稚嫩,善良而纯粹。童年的友谊永远是最真挚且最难忘的,他们从排斥到接纳,从抗拒到拥抱,他们的情感一旦被确定、被认同、被珍惜,这段关系便是最坚韧而无价的。 当四目相对之时,再见便不是分别,这种离开是为了更好的铭记他们之间的友谊,他永远不会忘记那个自然卷的犹太男孩,即使已经过去四十多年了,但至死都会记住那个一月早晨的每一秒钟,和他眼角潸然流下的难过。

了却烟硝:

这类以二战为背景来反映犹太人真实生活处境的片子实在是太多了,导致我对这部看起来没有什么太高闪光点的电影并没有太大的好感,个人认为略显平庸。

在情节设置上就比较程式化:转来的新生遭遇其他所有人的嘲笑甚至敌视,另一个主人公从一开始的冷眼相待到后来慢慢化开融冰,这样类似的情节本就非常无聊,而导演也没有玩出更多的花样,前95%的观影过程只能说十分无聊。虽然最后5分钟的结尾非常漂亮,一声声“再见”确实让人心碎,不过也没有能将整部影片拉上一个新的高度。

另外两个小孩的表演还是不错的,整部影片的摄影也是十分冷峻,在无形之中给了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和紧张感。不过,影片中关于那个最后出卖整个学校的叛徒的一条线还是略显不太自然,树林寻宝一段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怪异感······

#FIFF7#DAY5的主竞赛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7 ) 悲哀的大人们

        在一个下雪天的早晨,一位年到中年的男人离开自己美丽妻子的床上,从书架试图找一本好书来为新的一天开幕,不经意见看见几本泛黄的旧书,他抽出一本,封页的背面写着获奖证明,但是上面的名字并不是他的。他的思绪飘回到了四十年前的一天……好莱坞导演会这么拍。

        一个孩子,从两年前的一天起,他就再也没见过他的父亲。他和母亲四处奔波,寄人篱下,他在晚上会听见他妈妈的抽泣声。他被原来的学校开除了,他并没做什么,母亲也没告诉他原因,只警告他,看见德国人就跑。母亲带着他一家一家学校问请求给他入学,都被拒绝了,直到遇见那个神父……好莱坞的犹太导演会这么拍。

        日本导演将刻画成长中人格被压抑的残酷和病态美,而西班牙早有一部同性恋加恋童癖版的教会男校故事……

电影里纳粹军官说:“你们法国人就是没有我们德国人的纪律”,这是真的。但法国人是天生的艺术家,他们的军队没有铁一般的纪律,他们会讲故事,可以华丽深刻,可以返璞归真。《再见,孩子们》就是一部简单的电影, 一个非犹太人记忆中的二战,没有战火硝烟,没有死亡在临近的恐惧,没有失去亲人同族的怆痛。一切只是从一个孩子的眼睛看出的世界:他搞不懂究竟谁是犹太人,不能理解世界上竟然有群人不吃猪肉,更不能理解为什么犹太人要被德国人带走。他只看到,教会学校来了一位新同学,他似乎有很多秘密,他和自己一样爱看书,他弹得一手好琴,他们成为了朋友。朱里安看不出让•波内与他和其他所有的同学有什么区别,他还觉得与他更谈得来呢。但是最后他被抓走了,因为他是犹太人。

成人世界有太多的不可理喻。我们在看着《再见,孩子们》时感怀片中单纯的孩子气和友谊,我们早已丧失了我们的。电影还没结束的时候,我们等不及要看孩子们长大的情节——我们以为结尾一定是这么拍的;我们还期待朱里安和让之间大于交换书和挥手的离别礼,比如一个拥抱什么的。可是什么也没发生。故事结束了,一个简单的画外音平静地交代了故事的后续,画面定格在朱里安凝望着朋友消失的门口,眼泪浮上眼眶。

一部电影就是可以是那么简单,不知哪位将电影翻为“再见童年”,是为了增加“文学性”还是什么?电影里的孩子根本没有长大,结尾也根本不是我们“聪明”想象中的样子,看完后才发现我们的悲哀。

 短评

再见,孩子们。(该死的“深海小豚鼠”毁掉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好感)

7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他们死在童年,他们再也不会长大了。

9分钟前
  • 小猪大侠
  • 力荐

8 童年难以承受的告别 朱利力安自己也不知道那一别就是永远;二战占领下法国社会一瞥 助人的德军士兵和保护犹太人的军官 为虎作伥的卖国贼 走投无路的内奸 苟安的小资产阶级市民 坚持信仰的牧师 以及一群正值思春期躁动不安的孩子 让纯真面对时局的残酷 用分离教会他们大人的纷争太过无情

10分钟前
  • 東郷柏
  • 推荐

那种贴近大众的叙事、欧洲才有的仁慈,就像是男孩天生的坏天生的好天生的那种思想。太实际了,没能很抒情。就是古典文学抒情也是更多的。比较贴近这个时代的大众吧,或者一丝知识分子味道,淡淡远远稍微伤感一下,姿态比较正

14分钟前
  • NVHZ
  • 推荐

7.7分 孩子们每天打打闹闹经常发生矛盾,这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友谊,反而在军官把他们的朋友带走并且关闭学校是他们意识到那些朋友已经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

16分钟前
  • 尊驰
  • 推荐

路易马勒是新浪潮中最不被眷顾的一个,早先拍了揭露法国伤疤的片儿,被逼的去了美国,再回来时带了这么一部自传色彩的片子,正合了法国人的意,好评一片。我反而觉得温情足够、冷静足够,少的偏偏是递进的节奏。俩个少年感情的升温慢得离谱,也并不觉如胶似漆,若少去那些乱伦的隐喻,就更凝练了

20分钟前
  • 饭夫斯基
  • 推荐

愿二战中还有这么一个美好的角落,做游戏,看禁书,抢食物,变成好朋友。两个孩子的关系推进很合理很生活化。整体没有特别惊艳之处

24分钟前
  • 傅尔曼
  • 推荐

恐惧终于降临,天使和圣母只能见证未来的欧洲,这一段留着导演记忆的重现,我最感动的是校长被捕离开学校的场景:再见,孩子们!还有男主噙着眼泪像他好友告别,平静的钢琴响起,留下的确是意味深长和沉重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2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B】没有戏剧化的情节,细腻平淡,娓娓道来。欠曝青色调子的画面很美。

31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在主动的告别里,生命选择遗忘;在被动的告别里,我们陡然长大。

33分钟前
  • Jokery
  • 力荐

我一直以为封面那两个孩子是女的。好吧,我知道他想要讲什么了,但我觉得表现力还不够。大概是我看不惯孩子之间那种打打架就出来的感情?想到同是法国的放牛班,觉得后者更甚,估计是有音乐作陪吧。

38分钟前
  • 脫繮的蛇肉堡
  • 还行

本該天真無邪的孩子們,爲什麽要承受太多,年少友情沒有破碎,生命沉重如此無奈。猶太人、納粹、集中營、蓋世太保…這些永遠分不開聯繫的詞語,是怎樣的一斷悲痛歷史。

39分钟前
  • TOWNE
  • 推荐

中规中矩的故事和节奏,是一部非常有年代感的“老样子”电影。一方面教堂是多重社会身份的混合物,另一方面孩子是介于童真与成熟之间的混合物,张力由此而来。

42分钟前
  • 仁直
  • 还行

心碎了啊,就算一起寻宝,一起看书,一起对着卓别林的电影笑,在那个冬天阴冷的早晨,他们再也不会回来

43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不管美国还是法国,大概都让路易·马勒爱恨交加。黯然离开美利坚,如同当年黯然离开法兰西。他终于决定要动用那段在纳粹统治下的童年记忆,把它拍成电影。这段记忆深深地影响了他,在马勒的另一部重要作品《Lacombe Lucien》里亦有所表现。全片叙事娓娓道来,犹如夏日里的偏僻海岸,带我们体验着平淡真挚的情感。而成人的偏见和暴力则毁掉了这些感情,“纯真的丧失”,这几乎构成了路易·马勒所有电影的主题。

47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慢慢渗透我的心脏,待回过神来的时候,却早已泪如雨下…… 对生命的认识,却源于死亡。再见,孩子们!再见,童年!

52分钟前
  • L.L
  • 推荐

路易·马勒的童年半自传影片,获1987威尼斯金狮奖。基调隐忍而克制,避免了任何刻意煽情与渲染,节奏不疾不徐,结尾的平静中狂涌着穿心的伤悲,面部特写长镜令人想及[四百击]。灰冷的冬日色调,两人心照不宣的秘密同盟。操场踩高跷比赛,灌木林寻宝,饭店,宵禁,盖世太保对比,[天方夜谭]。(9.0/10)

5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四十年过去了,但我至死都会记得,那个一月清晨的每一秒钟。”马勒用极其克制的手法再现童年时代刻骨铭心的民族伤痛。没有什么比看一两部好的电影更适合度过平安夜,也没有什么情绪比哀而不发更回味绵长。弹钢琴的美丽的伊莲娜雅各布。孩子们在防空洞里上课和祷告。孩子们观看卓别林会心大笑。

5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真难以置信,我是这个学校里唯一思考死亡的人”。几乎触到泪点的电影,我时常在想,一个人是否只有接近暮年才能与年少时的自己达成谅解。对比路易·马勒五六十年代作品,再来看这部去世前七年作品,他把自己最隐秘的身世都诚实说出来了呢,难道不值得流泪吗?

1小时前
  • Peter Cat
  • 力荐

校园上学的影像,勾起了不少中小学的读书回忆:那时候学到新知识有时会如获珍宝的喜悦,乖乖小孩的我基本没跟同学打架(打闹不算)倒是经常劝架(不果偶尔还会叫老师帮忙),有几个玩得很好的好伙伴……这世界始终是不公平的,所谓的平等只是在缩小“不公平”的差距……他被带走后,于心不忍地泪流了!

1小时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