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神话

爱情片大陆2022

主演:徐峥,马伊琍,吴越,倪虹洁,周野芒,黄明昊,王影璐,宁理,张芝华,吴冕,冯玛娅,哈姆扎·穆罕默德·纳吉·萨拉米,孙思瀚,赵胤胤,卫莱,赵国云,杨蔚岚,白红卫,史航

导演:邵艺辉

播放地址

 剧照

爱情神话 剧照 NO.1爱情神话 剧照 NO.2爱情神话 剧照 NO.3爱情神话 剧照 NO.4爱情神话 剧照 NO.5爱情神话 剧照 NO.6爱情神话 剧照 NO.13爱情神话 剧照 NO.14爱情神话 剧照 NO.15爱情神话 剧照 NO.16爱情神话 剧照 NO.17爱情神话 剧照 NO.18爱情神话 剧照 NO.19爱情神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2 00:06

详细剧情

离异多年的画家老白(徐峥 饰)经朋友介绍认识了同样离异,带着一个孩子的李小姐(马伊琍 饰),老白对李小姐一见倾心,可是李小姐似乎对这段感情有所顾虑,一直止步不前。老白在家里开设了美术班,教成年人画画,格洛瑞亚(倪虹洁 饰)是他的学生之一。热情奔放的格洛瑞亚虽然已经结婚,但是丈夫远在国外常年不回家,她似乎对老白有着超越了师生的感情。  蓓蓓(吴越 饰)是老白的前妻,两人虽然已经离婚多年,而且是蓓蓓背叛了老白,但老白的母亲还是希望两人有朝一日可以复婚。在上海的弄堂里,一个男人和三个女人的故事徐徐拉开序幕。

 长篇影评

 1 ) 剪一小段生活,放在电影上,成年人的爱情特别有味道也特别真实。

首先,电影里插入的背景英文歌都好好听!有没有人知道歌单,我去找!真的都好好听!

这个片子让人想起法国的生活片,怎么说呢,就是好像就是从谁家的日常生活中直接剪了一段时光,轻轻放在了大银幕上。电影里的大城小事,几个人之间嬉笑怒骂,有一种特别贴肤的熟悉感。你甚至能把某些人的某些具体特点和自己身边的谁谁谁直接对号入座!再加上上海老洋房、街边的外国人、路边摊档+小超市的组合,喝着咖啡的皮鞋固定摊位,夹杂着普通话和英文单词的上海话对白,有着一种浓浓的上海人家小日子里冒着烟火气的亲切感。

说真的,全片最让我有感觉的是老乌酒后的那段爱情往事与最后大家一起聚在一起看《爱情神话》来追悼老乌,却发现片子谁也看不下去的这个对比!

爱情是什么,就在这个对比中,给出了(包括观众在内的)每个人心里的答案。

其实影片本身并没有交代老乌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假的,只有老乌自己戏说了一句“编的”。不管资助老乌终身住宿的公司背后是不是欧洲国宝大明星,对于一生浪漫的老乌来说,他在罗马遇到的爱情都是他终身的神话。他的人生因此而不同。这个是爱情在他身上产生的魅力与作用,与他人信与不信并无关系。并且最终他也将他的生命交给了这段爱情神话的女主角。从而让他的人生变成了“神话”。

而被老乌曾经的爱情感染的一群人在追悼老乌以及与他一起仙去的爱情时,一起播放《爱情神话》,却变成了护手霜传递接力……一下子就点出了“我们心中期望的不一定和现实是一致的”这一点!即便爱情也是如此。

故事里的每一个人都是成年人(过来人),每个人都特别明白这个事实。

但人呢,不管什么年纪,都是需要爱情而且渴望爱情的。

年少时我们爱的不顾一切,一句话就说到海枯石烂天荒地老的,但人生其实比年少的我们想象的长很多,也复杂很多。成年后,经历不同每个成年人多多少少都收敛了很多。

面对爱情,我们仍然渴望、仍然幻想,但现实中有人伤痕累累的步履蹒跚、有人且痴且狂尽情享受、有人自我矛盾得不堪回首。

所以当你开始有了一定的经历以后,你开始发觉这些生活的片段,成年人的爱情特别有味道也特别真实。

全片中最典型的一种独立女性,因该是“李小姐”,在上海我身边就有这种姑娘。

端庄、有魅力而且经济独立,看上去甚至有点高冷,上班的时候独当一面。永远见到她的时候,都是衣衫亮丽,不管是约会时的紫色,还是工作装的领带,没有一丝皱褶和倦怠。但就是这样的人,却生活在老洋房里(老公房?)!

是的,上海有好多建筑外观特别美的老洋房,当你看到精致的外墙和各种欧罗巴风格的门洞时,你会联想到各种花园洋房的小资生活,而真正迈步其中时,狭窄的楼梯,举措的格局,隐含的灯光,现实用“骨感”来形容都嫌这个词太奢侈

了。

(我曾经问过周围的上海人:为什么他们住在那样的地方,东西都怎么收纳放哪里……

回答我的人苦笑着说:出生在这样的地方也不是我们自愿的啊。所以人家说:“上海人把全家家当都穿在身上啊”。幽默却也自嘲。)

李小姐曾经奋起读书,曾经想出国留学,曾经嫁给英国老外,其实李小姐的人生中每一次努力都希望离开这个狭窄局促的家,和满嘴都是“房子和钱”为话题的妈。

然而她的努力并没有换得她想要的人生。

所以片头那段话剧的对白会让她感动得偷偷留下眼泪。

“排着长长的队,只为了领那一小把糖,可队伍太长……”,这个正是她的人生体会,并不是每一个人生下来都拿着一副好牌,即便是烂牌也要努力打下去,不停努力争取,虽然未必有好的结果……

她的心酸和伤悲是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端庄美丽并自持的她并不希望把自己的柔弱会流露给别人。就算被话剧戳了心窝儿,突然觉得自己好脆弱,需要有人呵护,也只是散场后说出“去你家”。

但同时她也有小女孩一样的浪漫情怀,当老白把话剧原著的书送给她时,她突然感到“这个男人挺不错”,当老白作为手模替补上场时,她偷偷的凝视对方,却又马上藏好自己的好感。失败的婚姻让她有些举步不前,家里墙上贴着的女儿的涂鸦,爸爸的脸是完全涂黑的。是的,每一个在爱情甚至婚姻上有失败经验的人,都害怕再次受到伤害而犹豫。虽然仍然有不止一个追求者,她仍然很犹豫。

因为她经济独立,她对自己负责,她甚至可以不需要男人而很好的活下去……但正是这样的她,渴望着爱情。

她渴望着爱情里的浪漫与美好,天台上那一段对白:“我年轻的时候最吃这一套了”。

这个应该是这位经历过婚姻伤痛的女子,做出的最大最积极的表白了。有着对爱情的憧憬也有着对自己年龄的悲叹,还带着一丝犹豫不前的担忧。

做为成年人的她既希望有可能和老白又进一步进展,又害怕自己是不是太急躁不慎重。

租房子-抽烟-高跟鞋这几步,特别能表达她的情绪。

老白自以为好心的提出借自家房子给李小姐,作为男人来说,似乎只是好意帮助对方,但也抛出了希望有进一步发展的意思。

但作为李小姐而言,这样发展的太快未必是好事。如果两个人合得来自然好,可合不来呢?难道要再带着女儿搬出来?

深夜中李小姐对着窗外默默吸烟的侧脸,已经把这个单亲妈妈的各种思绪都表达出来了。窗外掐灭烟头的那个瞬间,就是她的“断舍离”——如果必须如此神速地发展,不如不开始。

年少时的我们会为了爱情中每一个进展而欣喜雀跃,而成年后,面对爱情,成年人学会了时不时给自己浇凉水,尽量保持冷静的慎重探索。

也最终出现了故意把真货说成“淘宝货”的那个说辞。

经济独立和外表的高冷之下是内心的柔弱、对爱情的渴望以及自我(包括女儿)保护模式下的小心翼翼。

她的人格应该是整个电影里最复杂的,但也有“最像身边人”的真实感。

前妻

前妻最经典的就是这一句了

这句话带着强大的男女不平等的暗示,对她并没有说自己做了什么错误。但所有看电影的人都心知肚明。

爱情和年龄无关,有时候也可悲的与婚姻绝缘。即便是婚姻进行时的男女也会渴望配偶以外的爱情。

虽然前妻与老白之间的爱情早已不存在,但现实生活并不是不爱了就快刀斩乱麻,儿子、婆婆甚至东西、房子……一切一切都有着诸多剪不断的关系。

其实前妻和李小姐一样是个矛盾的混合体。

明明已经在感情上和老白分手了,却提出“夜猫和剩饭”的隐喻。恐怕自己当初走错了一步而分手的前夫,现在像是个香饽饽一样被不止一个女人看上,她心里是有不安和不适感的。

明明自己前男友是北方人,却反对儿子和现在的女朋友交往。理由竟然是:“吃不惯北方的东西”。这种自我矛盾的言辞,难道不是表现出:因为自己和北方人爱情的失败而害怕儿子爱情也遭遇挫折吗?

有人说男人的思维是直线的,而女人的思维是曲线的,我想大概前妻她所表现女性就是拥有曲线思维甚至是拧巴的曲线的缩影。

然而内心深处,她很识大体,也清楚她是谁,她想要什么。最终儿子和女友和好她并没有再站出来挑拨,前婆婆关于儿子再婚的担忧,作为前妻她也打算从中说和,其实某个程度上来说,她的内心已经不再纠结老白是否要谈朋友或者结婚了。

不得不说,身边这样的有点拧巴的女生真的不少。但细细思量,她貌似处处作对的行为是有其背后的心理意义的,就好像前妻蓓蓓一样。

格洛瑞亚刚开始登场的时候,我不是很喜欢她,可能是作为女生本身不喜欢这种个性张扬甚至让人感觉有点到处狂撒桃花还疯疯癫癫的女人吧。

老公失踪、老公遭绑架、2万5人民币的赎金、老公贩卖军火……她的老公听起来已经像是一个神话了不是吗?她并不符合中国传统儒家道德观里面的相夫教子,服服帖帖不惹事的女性要求。

她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做作也不怯懦。不受任何人甚至规则的限制,自由自在。

她的酒后留宿的结果是主动2万5买了老白的画,就这一点就突然有一种:“我对我的行为负责”大佬的感觉。

从这个情节然后,我就开始有点喜欢她了。

外加后面她和李小姐共同撑起了老白的画展,越来越觉得这个角色是个亮点。她很清楚她想要什么,敢爱敢恨,也许在别人眼里他是疯疯癫癫,但她自己却乐享其中。

这三个女人各有各的特色,也各有各的好。

三个女人一台戏,而戏台中心围得团团转满头汗的就是男主老白了!

老白这个形象特别可爱,其实他儿子都成年了,有洋房花园,还养着给不起房租的老外房客,会画画、会写诗、会打鼓、会做菜,自称杂家。人生已经没有太多需要他必须努力拼搏的确切目标了。然而他在全片中,是最最渴望爱情的人。

就在看完话剧的第二天,清晨冲下厨房做着心型太阳蛋的那份喜悦,那个紫杉女子的确在他心中点燃了爱情的火种。

而画室中不停看短信、查看对方朋友圈,并努力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出可能引起对方好感的话,在最后被点赞后心情大好,这一切的一切,他都可爱的好像刚刚开始谈恋爱的高中生。面对爱情,和李小姐比起来,他主动很多,也正面很多。

老白的爱情也同时体现在面对现实的勇气上,虽然电影里只是一句老妈的话,点出:“又要帮人养小孩,你没那个体力”。可见其实养儿子成年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如果和李小姐在一起,孩子那么小,又要从头辛苦来过。可片中反复出现老白带着小玛雅吃东西、写作业、聊天、上下学……貌似都是鸡毛蒜皮但不得不说,爱情真的需要勇气,接受现实生活的勇气,接受再次抚养一个不是自己的小孩的勇气。在这一点上,也很钦佩老白的勇气与正面。

与此同时他也是个非常负责的男人,酒后和格洛瑞亚的事情,让他仿佛思索应该如何“负责”,甚至想到要把对方老公从土耳其救回来以表示他的责任心。虽然这个行为的逻辑有点古怪,但爱情中的人们就是做出点古怪荒诞的事儿,才合情合理不是么。

老白的责任感同时也体现在李小姐的鞋上。因为老妈弄丢了鞋子,就真的去重金买了一双一模一样的正版鞋,然而当对方提出断舍离的时候,却又无法开口,干脆直接把新鞋送给老妈。没有死缠烂打也没有大发雷霆,一切的苦恼仅仅是自己皱着眉头无言的接受。面对爱情他有少年人的可爱也有成年人的包容与内敛。

另外他还有对于女性的体贴与尊重,特别是外滩画廊的那一段红色背景的三人对话,如果老白是个大男子主义的男人,他恐怕无法接受自己开画展这个目标实在女人的背后支持下实现的,然而,就在两个女人的半开玩笑中,也慢慢展现出正是因为欣赏、尊重才欣然接受两位女子的帮助,让自己的人生清单中有多实现了一个目标。

当然,老白并不是完美男人,那和李小姐一样,没有办法和自己老妈搞好关系,与此同时,也无法理解儿子化妆的喜好,更时不时因为自己的词不达意以及情绪矛盾而和自己的好朋友绝交一阵子……

老白同样是个各种特点矛盾综合体。老白的爱情也是这样,复杂而有味道。

也正是因为老白这样的一个人格魅力,再外加一个老乌的妙语连珠,才能把三个女人聚拢在一起,并最终甚至彼此较好起来。

最后,真的很喜欢这个故事本身那个讲故事的方法,自然不做作。

故事既没有明确的开始,也没有规定发展的方向,更没有所谓注定的电影结局,因为这就是一段生活,刚好被剪下来放在大屏幕上,里面有你,有我、有他……有好多认识的人的缩影。在生活的节奏中,演员们粉墨登场,随着生活的节奏,踏出自己的舞步,表现着自己的角色该做的事、该跳的舞,没有必须如何,只有本该如此……

PS:电影结束的时候,千万别错过字幕后的那一小段微信对话的彩蛋,一定要看老白下面输入后又纠结删除修改的部分,你会再次会心一笑,再次觉得这男人挺不错的。

 2 ) 爱情无神话

上海坐拥小独栋、离过婚的中年发福艺术家的爱情神话,一匹昂贵的布闭着眼用剪子剪碎了,透过那些破洞,众人纷纷鼓掌:灵啊。

看不懂的路人统统被罚去卖电子烟。

饭桌戏还行吧。徐峥自己爱导直男片,现在演起野猫吃的剩饭了:我为中国男导演道歉,这句倒是难得的灵啊灵。

到头来只有老乌为神话做了嫁衣,罗马已坍塌,我先殉为敬。

BGM铺得太满了,喧宾夺主。

-包袱布

《爱情神话》的好口碑部分源于它犀利好笑的台词,但是我却因为这些台词在出戏边缘。

如果你经常关注一些互联网博主你一定会懂,大根、燕公子、倪一宁、走神小气候,那些台词仿佛让我看见了一条条关于上海都市爱情的微博。你的嘴巴已经被博主们养刁了,所以你早就知道包袱里面有什么。

(没记错红拂本人也是微博最早的一批文字博主,和灰鸽子银水同时期。)

应该拿这部片子去调查互联网情感日常博主们的看法,我猜部分天然地喜欢,部分天然地排斥。

-白鸽与刻板印象

我不太懂白鸽和洋洋那对,可以写他们,但为什么写他们?白鸽去相亲说自己不喜欢女生(到底是编的还是真的),白鸽的种种举动究竟是反刻板印象还是有所暗示?还是想说这对也是男O女A?

我一开始真以为他是弯的和洋洋是姐妹情,姐妹情又不丢人。

刻意反刻板印象反而是一种刻板印象。

-“图文不符”的女性主义

以徐峥为代表的直男导演喜欢把女性角色当成附属物(关键词:初恋杜鹃、爱情呼叫转移),红拂则把男性写成了另一类女性——患得患失的老白、扭捏的白鸽、爱幻想编造的老乌。

本片的宣传点之一是女性主义,但如果把这看成一个女权故事,那倪虹洁应该睡黄明昊啊,真的会有人在女权故事里想睡徐峥黄磊吗,隔壁小敏给我同样的困惑。

片里的徐峥让我想到我爸(体型和发型),倪虹洁夸他很猛的时候我就联想到我爸,无法自拔陷入“这个年纪真的还行吗”的痛苦困惑。

她明明拥有会所里一整个青春夏天,为啥觉得老棉被爽啊。

我甚至能具象到徐峥那个年纪的角色,穿抽丝的灰色秋裤,外贸十块钱三条的棉裤叉,浑圆的肚皮,肚脐下面的毛,随意乱丢的袜子。

(不过我更偏向倪虹洁没有睡他,醉到断片的程度咋可能乱性,故意逗他罢了。)

-现实对照

现实中上海拥有老白这样的资本,不去骗缺钱的、为房租折腰的大学生,反而选择三四十的离婚女人,可能性是多少。419之后还早起做吐司煎蛋更是奇景,值得载入珍稀男性图鉴。

本片

女:我不要房,我不要钱,我愿意和徐峥一夜情。

男:我有房,我有钱,我爱离婚拖孩美女。

现实

女:我有房,我有钱,我要年轻的帅哥。

(or只图一人对我好,哪怕他没钱没房没样貌,这种太惨了不探讨了…)

男:我有房,我有钱,我要年轻的美女。

分明都不是彼此的目标了,互相图啥。

-

很微妙,为什么老白不是找一个帅气的中年男演员来演,因为大家默认帅气+有钱有房+爱做饭、尊重女性的男人不会选择马伊琍倪虹洁。

为什么马伊琍倪虹洁的角色是美女,因为大家默认有钱有房+爱做饭、尊重女性的中年男不会选择长相普通+离婚+拖孩的女人。

李小姐的英国白男前夫=不靠谱,格洛瑞亚的英俊多金老公=不靠谱,帅哥有钱人外国人统统不靠谱,而没样貌没身材的老白的人设放眼全国已经算是顶好的男人。

另一边,像李小姐格洛瑞亚蓓蓓这样的女人,全国比比皆是。她们虽然到了中年,漂亮,自强,唯一的不幸是看男人的眼光。

你瞧,中年女的选择范围只有那么窄,老白却有很多选择。

(评论质疑,如果老白是个帅哥,前妻怎么可能还会出轨,李小姐怎么可能只想一夜情,你可以去问问陈思诚王全安施瓦辛格,我是老实人,我也不懂。)

-

我当然理解片中的女性为什么爱老白,除去外在条件,老白确实很好。

他不会炫耀烦人的腹部和乳头(因为无身材),不会试图玩鞭打小狗的游戏(因为无精力),不会吹嘘他在行业的成就(因为无业),不会为自己长了根柱状物而沾沾自喜,他还会给你做好早饭帮你拧灯泡修鞋子照顾孩子。

毕竟现实中男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长得帅、下面长、身高180+,就会自动大脑萎缩。只有丑陋和臃肿使男人稍微保持着清醒。

(真诚脸)

导演也没有义务非要描述俊男美女的中年浪漫爱情。

但是,没有一部打着黑人人权卖点的电影,黑人导演拍摄,讲述三个黑人追逐白人大哥并甘之如饴吧?

没人会在男性向岛国片要求男主角帅气逼人,也没人想在女性向岛国片里看八戒。

你不能两头都要。

一边写李小姐吃干抹净老白、一夜情不想负责,一边写李小姐其实渴望的是有个人对她好渴望爱情。

“李小姐既然要一夜情为什么不选个帅的”这根刺从电影开始就扎在我心头,有人问为什么一夜情一定要选帅的,好问题哈,如果知识能通过上床传播我第一个睡高晓松马东去。

一边宣传饭桌戏三个独立自强漂亮洒脱的中年女性推杯换盏,没有造过反的女人是不完整的,通篇却围绕老白情情爱爱。

我讨厌的是这种自相冲突。

(李小姐纵情是怕受伤,格洛瑞亚独立是希望有个人看穿她的脆弱。要是有人从这个角度反驳,那咱也别提啥女性主义了,总归女人是情感动物离不开男人。)

-

多亏评论里一堆人嚷嚷着不能只看外貌要看内在,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既然外貌不重要,为什么影片中三位女性都这么漂亮呢?老白喜欢李小姐什么?导演把老白写得多么多么难得,李小姐的闪光点呢?生活一地鸡毛看个话剧落泪的假文艺派?

老白肯定不会肤浅地只喜欢李小姐的外貌吧!他陪她看话剧看到哈欠连天肯定也不是为了和她睡觉吧!

既然外貌不重要,老白找个上海洪晃不行?

电影里最看重外貌的不是女人,是男人。

女性没有能力呼吁男性不要以貌取人,只能教导同性不要以貌取人。女性要求外貌就是肤浅,男人要求外貌就是天性。

难道我们抱怨的、不满的,真的是老白的外貌吗?

我们想看的不是完美无瑕的男女,是各自有瑕疵但在彼此眼里会发光。

但前提是瑕疵平等吧,织女扶贫牛郎我觉得就算了。

我很少用我的女性身份去批斗男性,我也从没想成为一个女性主义者为女性权益奔走。我基本都是用男性挑拣女性的视角去挑拣男性,发现仅仅如此就够引起不适了。

说实话我并不讨厌老白,确切来说是嫉妒。

我恨不得变成山里亮太,这样我就可以娶苍井优。女人漂亮没有意义,反正要嫁给山里亮太。男人漂亮也没有意义,反正能娶到苍井优。

织女修炼到头了,也是要嫁给牛郎的。

我们没想要的比你多,我们只想要和你们一样的东西。触犯天规了吗?

-

评论还有一种反向观点认为老白才是最可怜的人,三个女人高高在上地消遣他逗他玩,没有人真正爱他,只不过最后被他的善良真诚感动了。

这个角度我也能get到,但是照样引发我的不适。

好女人被帅哥玩,最后成为坏女人去玩老实男。结论无非老实人最惨、帅哥不如老实人来得有安全感。

女性吃这样的洗脑包还少?但凡看新闻的人都知道老实不是什么好词,长得丑长得有安全感不妨碍男的出轨。

我不想在女性电影里再被劝导只有温柔丑男才是最好的归宿,帅哥都是穿肠毒药。我想看那个我看《非诚勿扰》《101次求婚》不行吗?老实人拯救拜金女系列还少吗?

-他国对标

对比隔壁日剧《大豆田永久子与三位前夫》,三个男人争松隆子,曾经帅过的松田龙平,年下冈田将生,唯一不帅的前夫角田晃广走的“人好有才”路线,小田切让也来插一脚。

这个配置什么概念,相当于周迅有三位前夫,前夫1陈坤,前夫2徐峥,前夫3陈伟霆。够不够女性主义?怎么一场三女同仇敌忾指责男人的饭桌戏就成了女性主义?

如果老白只是蓓蓓的其中一位前夫,被出轨后仍对她念念不忘,我手脚一起鼓掌。

再对比《BJ单身日记》,休格兰特和脸叔围绕蕾妮堕入爱河,热评第一:“何德何能让两位大帅哥同时围绕着你啊,我没见过比这更玛丽苏的电影了!”

三个中年美女绕着徐峥转,热评: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中年爱情故事。

英国现实中年故事:科林费斯老婆嫌他太闷出轨。如果脸叔是英国分白,我立刻删掉影评,它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老乌的爱情神话

再说说老乌,我确实没想到这个戏份远在三女一男之下的配配角,成为完成这个神话的关键。毕竟到最后一场戏之前老乌一直是我最讨厌的角色,又爱凑热闹插嘴,又爱吹牛说大话。

表面上,徐峥是男主角,三个女人围着他转,深层想表达:三个女人是野猫,徐峥是路过吃一口的剩饭。

但细思只有老乌的爱情,最符合神话;他的结局,最符合神话;结局大家为悼念他一起看电影,再次点了神话。

我们不编造爱情,我们只是爱情的搬运工。

(老乌的演员叫周野芒,这名字好好听啊!名字和倪虹洁蛮有cp感的hhhhh

-结语

爱情神话之于国产片,就像老白之于国男——全靠同行衬托。

我们年近三十的还沉迷在姐弟恋的爱情童话里,无法理解四十野猫的爱情神话。

穷人也不懂小资的情操。

但或许老白选择让徐峥出演不是外形需要,也不是力求真实中年,而是资本需要。

上海人、中年、够咖位、有票房号召力、愿意参演、资本关系,徐峥最合适。对新人导演的处女作来说,徐峥就是最好的。

这才是李小姐格洛瑞亚爱他的原因,和剧情无关。

-无关本片的本土对标

某种意义上来说《爱情神话》是20年代对《北京遇上西雅图》(2013)的重新诠释,北京神话的暴发户气息,上海神话的小资高雅。

可能30年代会轮到女导演拍广州神话也说不定,黑人小伙邻居,3号线挤掉的高跟鞋,早茶煲汤拜神,阿珍爱上了阿强,在这座不会落雪的城市。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当时我可烦那片子了,觉得乱七八糟,拜金的年轻小三和落魄大叔,不是道德层面接受不了,剧情层面觉得汤唯真烦。

但是当时口碑挺不错的大家都说什么浪漫异国,满足女性幻想,填补国内类型片空白。大家可以去对比一下两部的评价哈哈哈,会有一些微妙的相似。

“你18岁不懂,等你28岁就懂了。”有人这么和我说。

现在,依旧是“你28岁不懂,等你38岁就懂了”。

(我确实不懂,但我有人到中年一地鸡毛的爸妈,有眼睛看到我优秀的女性朋友被剩下,和她同等条件的男性成为稀世珍宝。)

弗兰克和老白,吴秀波演的女强男弱婚姻里的被抛弃者,医生出身,到了中年外貌身材保持得不错,初代中年熊猫。而抛弃他的前妻选了个有钱臃肿的白男。

文佳佳和格洛瑞亚,叽叽喳喳。文佳佳在夜店问弗兰克怎么解决生理问题,台词生猛。海清的角色和黄明昊的角色都在反性别刻板印象。

然而,就这么一个当时觉得无聊的爱情俗套喜剧,放到现在的审查已经不予通过了,很多梗很多元素太出格了。八年了从海清到黄明昊还是异类,打小三运动还在兴盛。

弗兰克搂着文佳佳跳舞,说:你再顶我我就飞起来了。

很遗憾到了懂这句台词的年纪,已经见不到这样的台词了。

-互文笑话

-😃-

『题外话』

根据一些评论的补充:

很有意思,我问电影里为什么马伊琍倪虹洁这样的要找徐峥。

有男人来说:你太年轻,阅历少,现实中有N套房的男人还看不上马伊琍倪虹洁这样的中年女。她们性格又不好,也就脸还不错了。

有女人来说:你太年轻,阅历少,现实中中年女只求男的对她好,不求别的,徐峥会做饭有艺术品位爱干净已经是世上极品。只看外表也太肤浅了。

哈哈哈哈你们品,中年女多可怜。

观众看待片中情感关系的观点,要比电影本身更值得讨论。

你就告诉我,为什么女的可以样样优秀,男的只能在聪明、帅气、人好之间三选一,咋的上帝说太贪心罚你做猪吗?

感情好男人是大熊猫,好女人就是普通棕熊,棕熊没被掏胆已经是福报了还想嫁大熊猫?

男人不会仅仅因为一个女人对他好而爱上她,会觉得理所应当、把她当老妈子保姆备胎。凭什么男的总体质量低,女的就要把标准降低到“对我好即可”?

中年女“年轻帅哥”和“对我好”不能兼得,中年男就爽了,一个老妈子老婆,一个女大学生情人,各司其职。

电视剧里陈建斌找李一桐,林雨申找赵露思,你见过周迅找吴磊吗?

什么时候电影里贾玲和张震一夜情,前夫秦昊,小野猫王耀庆你们拍手叫好,再和我说。

贾玲演:玛丽苏做梦!徐峥演:真实中年!

不可怜可笑吗。

(没有攻击贾玲的意思,毕竟在中年女明星里你也找不出一个徐峥黄磊。)

你看看周迅马伊琍倪虹洁陶虹蒋勤勤的身材保持,再看看徐峥黄磊陈建斌,咋的是女的不爱帅哥?不爱张震爱肚腩?

不是说中年胖男没有可爱之处,马东锡田雨王砚辉我都很喜欢,恐的是徐黄陈那类看起来自我意识过剩的文艺才子大导演范儿,他去演爱情片随时“你一定想从我这里学些什么”。

肥而不腻=真香,又肥又腻=反胃。

-

说了一堆我忽然想到了洪晃,想到她在《无穷动》里的台词。洪晃和老白比,家世学识怎么样,到头来有多少男人懂得欣赏?她是高攀不起的山,老白却是平易近人的丘。

我太想看N个男人追求洪晃,不冲她的家世财产,单纯拜倒在她的阅历学识之下想和她探讨学术,前夫凯子哥也对她的头脑念念不忘。

怎么可能,多少男人会爱上比自己幽默、比自己聪明的女人,你拿鲜花金钱都取悦不了她,麻烦又痛苦。崇拜?慕强?那是女人看男人的目光。

“智性恋”是女人和丑男最爱用的词儿,女人是因为接受了这个世界上的男人不可能智慧与美貌并存的现实,选择了更持久的内在。

她们已经习惯了胖矮男和你谈哲学mind fuck,柯震东们流连夜店,如果有一天王大陆和你谈博尔赫斯你觉得这世界不对了,高晓松谈蔡康永谈才对。

丑男支持“智性恋”则对自身缺陷的美化包装,类似包装还有什么“胖男更持久”“健身男羊尾”“胸大无脑”。咱也引用名人名言,戴尔·斯彭德说:恰恰是因为男性拥有权力,他们才能构建男性优势神话,并让所有人接受它。

长期被驯养的小羊是不自知的。

你可以爱吃鸡架(老白),但前提是你已经拥有了吃鸡腿鸡翅整只鸡的自由,对只有鸡架啃的人来说,鸡架就是最好的,没得挑了。

SM是你掌握了安全词、知悉这是角色扮演的前提下进行的游戏,而不是心理状况异常的破罐子破摔。自愿,有叫停的权力,游刃有余。

接受反驳,你说你对。

-

之前新垣结衣、苍井优结婚,我和朋友聊天,一个男人能有以下特质跟稀世珍宝似的——分寸感、尊重他人、不自恋、不乱抖机灵、有担当。明明这几点放眼女性都称不上特质。

我们女的,接受胖,接受丑,接受矮,只为一颗金子般的心灵。就算顶级女明星,都找不到高帅瘦金子般心灵的。

(结果前几天上户彩说山里亮太连续十年在她生日的时候发爱慕音频。)

“人好”不是万金油,别给女的贬值也别给男的贴金了。

小龙女可以爱猪哥哥,也可以去爱哪吒孙悟空。

-导演采访

有些人非来跟我杠,自己意识不到,就说我不懂幽默不是上海人,我感谢自己没有你们那些潜移默化被教导的正常,附导演的一段采访:

作为一个内在美老实人,俺愿意接盘离婚拖孩帅哥,作精帅哥,渣男帅哥。最后祝愿每一个白小姐都能找到她的李先生。

 3 ) 爱情神话:互联网上那些过不去的仇恨,让我们在生活中化解

“总算有人拍出了一部上海文艺熟龄人群是怎样谈恋爱的电影了。谁能想到这部电影,竟是一个90后山西小姑娘导演的呢?有种感觉,这部都市情感喜剧之于上海,就像若干年前的《志明与春娇》之于香港,真实有趣富有生命力。”

看完《爱情神话》的首映式,我在朋友圈写下了这句话。我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了,我为此毫不避讳。无论老白还是老乌,又或者那三个女人,他们在剧中的点点滴滴,都像是人到中年的自己,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那些令人捧腹的笑料,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伤口上撒盐,宿命一般沉重。

徐峥饰演的老白,耷拉着一副被生活揍过的面孔,骑着一辆破单车,在武康路五原路一带瞎晃悠。他有一幢带院子的小洋楼,一个中文说得贼不溜秋的意大利租客,一个整天来找他玩的好朋友老乌,还有一群跟他学画画的大叔大妈。当然,他还有一个离异的前妻,一个在咖啡店工作的儿子,一个没事就过来拾掇拾掇的老妈,一个偶尔拿出来拍两下的非洲鼓。

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脚踏一双10厘米的恨天高,奔波在广告公司和片场之间,偶尔去安福路看场话剧。她有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一个终日抱怨的母亲,和一间看得见风景的陋室。当然,她还有一个离异的英国前夫,一个英语很糟糕的英国籍女儿。

两个不相识的人坐在了一起,然后呢?

当然不是爱情。

如果说《苏州河》是上海的B面,那么这个接地气的《爱情神话》,也许有资格来竞争一下上海的A面。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当倪虹洁饰演的格洛瑞亚,吴越饰演的老白前妻,和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这三个彼此性格爱好世界观迥然不同的女人坐在老白的客厅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当然,还不能忘了总是把索菲亚罗兰挂在嘴边的老乌,这个时髦的上海“老克勒”,处处讲究,就连自行车也是那样精致复古。他和老白,一黑一白,一个理想主义,一个低调务实。

于是老白客厅的那场“噶三胡”,便成为整部电影中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段剧情。这场戏不仅仅贡献出绝大多数的笑料,更重要的是,这些笑料非但不低俗,还大都充满了思辨,发人深省。必须表扬一下导演,她很聪明地让老白前妻说出了那句,“我只不过是犯了一个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引发了全场爆笑。五个人之间你来我往,对男女情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这很难让人不惆怅,假设把这个聊天环境放到互联网上,恐怕又会吵上一个天翻地覆吧。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三位现代都市女性,并没有刻意标榜自己的立场,却都活出了当代女性的独立、自由和洒脱。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尽管互联网已经占据了日常生活一个很大的比重,但还是要多多和亲朋好友们线下交流。嬉笑怒骂本就是人生常态,没必要动辄就被互联网上一个是人是鬼都不知道的ID给冒犯到。

至此,《爱情神话》已经算得上一部优秀的喜剧电影了。然而还不够,它还欠费里尼一个人情。娄烨当年可是把致敬基耶斯洛夫斯基做到面子上了,让周迅也过了一把伊莲娜·雅各布的瘾。于是当一群人围坐在投影仪前,颇有仪式感地观看起费里尼的《爱情神话》时,我在心里默默地念道,这部电影成了。

索菲亚罗兰的真假并不重要,神秘女人安利给老乌的《爱情神话》,才是一把解密生活的钥匙,写满了隐喻。然而,生活总是充满了戏剧性,这群活了大半生的中年男女,依然参不透这无穷无尽的迷局。他们个个瘫倒在沙发上,打呼噜的打呼噜,摇头的摇头,就像在生活面前时而欣喜,时而颓丧那样。也许,生活原本就是无解的吧,看不看得懂费里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是体验,是在被生活的残酷真相一次次吊打之后,依然能嬉皮笑脸地站在它面前。

“早知道她这么厉害,当年至少也要下单她一款电子烟。”我在全勇先的朋友圈里看到了这句话,想起了电影里导演自戕的梗儿。邵艺辉真的很棒,她让一个40多岁的中年男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憧憬起爱情。我想老白和李小姐的故事,它会在一个看不见的世界里继续下去。也许爱情始终都没有走太远,只是我们太怯懦了。

 4 ) 一副“接地气”的中年群像

在大银幕上看惯了大片,难得看到一部完成度高、诙谐幽默的“小”作品。

作为上海人,我觉得这部电影对上海生活的刻画细致入微,精准抓住了上海的气质。演员们的沪语也讲得非常地道。

这部电影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没有大开大合的情绪起伏,但它用精准的细节和到位的人物塑造,讲述了一群上海中年人的爱情、友情故事。

在大银幕上讲述中年人的故事挺冒险的,因为人到中年,肩上有了无法卸下的责任,每个人也各自承担着无法磨灭的过去。在现实的牵绊下,无论是爱情还是友情故事,都不太可能轰轰烈烈。如何把平淡的、缺乏戏剧冲突的中年生活拍得引人入胜,非常考验导演的功力。

而导演给出的答案,就如同徐峥老师在映后采访中所说——“它完全靠真实的质感取胜”。

“真实”的故事尤其需要扎实的剧本打磨、细腻的细节呈现和丰富的人物层次。看得出来,导演在这几点上下足了功夫。

电影里的人物不少,但却没有给人冗杂、混乱之感。每个人物都很有特点,让人印象深刻。

先从配角讲起。几位配角的戏份不多,但令人过目不忘。

小皮匠讲起道理头头是道,休息时间还要喝一杯咖啡,尽显上海式的“精致生活”;老白的母亲把上海人的“精明”和“节省”体现得淋漓尽致,那句口头禅“13点”,简直抓到了上海老阿姨的精髓;白鸽身上满是李佳琦的影子,洋洋的形象和说话方式非常中性,这两个形象不仅各具特色,也打破了性别刻板印象,体现了上海这个大城市的包容、开放、多元。

亚历山大这个外国人的设置也很有意思。这不是一个单纯为了诙谐幽默而加入的角色。在安福路一带的老房子里租住的,确实有非常“接地气”的外国人,他们不仅会说中文,也真的会学习一些沪语。他们算得上是老房子里一道新的风景线。中西方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使得他们与本地人相处时,会自然而然制造出一些令人嘀笑皆非的笑料。

而在主角塑造上,除了符号化的象征性言行外,每个人的性格和故事都分了层次。正因为人物足够丰满、有风格、有层次,观众才能从他们看似平淡的人生中收获小感动、小郁闷、小忧伤、小窃喜。

老白是主角,但他其实是串起所有人物的背景板似的人物。徐峥老师在映后采访中说,他一度担心把老白这个“游走”在几个女人之间的男人演得太过油腻。

我觉得徐峥老师演得不仅不油腻,而且演出了上海中年男人的精髓——对做饭的上心程度不亚于事业、永远心存一颗照顾大家吃喝的心、爱买打折品。这个极其生活化的上海男人形象让我感到既熟悉又亲切。

老乌贡献了电影里唯一算得上“高潮”的片段。周野芒老师对老乌的刻画可圈可点。

老乌看上去不太靠谱,但他对最好的朋友老白非常真挚、热心。不同于北方男人的豪气、爽快,老乌的真挚看着甚至有点“13点”,但上海男人的赤诚之心有时候就是以这种方式呈现出来的。作为本地人,非常有代入感。

院子里那场老乌的独白设置得意味深长。听完老乌的讲述,我满脑子都在想他的故事到底是真是假。你说假吧,他讲得如此具体、深情、投入;你说真吧,这个故事距离现实生活好像又过于遥远。当观众还没从这种真真假假的思索和情绪中抽离出来,老乌就离世了。随后,老乌的人生长卷才在朋友的交代中徐徐展开。原来这个爱吹牛皮、对自己的“情史”夸夸其谈、看似活得非常热闹的男人,实际上孤苦无依。

这种前后反差,使得老乌这个小人物充满了戏剧性,让人回味无穷。

三位女性角色的塑造更是突破了大银幕上“中年女性”单一、刻板的形象,让人看到了“中年女性”这个群体在银幕和生活中多种多样的可能。

导演在采访中说:“我想塑造一些更洒脱、不是那种男权社会的保守女性”。

三位女性的性格和境遇迥异。

格洛瑞亚看上去风情万种、有钱、有闲,但实际上,她没有想要勾引任何人。倪虹洁在映后采访中说,她很担心把格洛瑞亚演得过于媚俗。我觉得她的表演把握到了这个人物单纯、可爱、天真的一面。

KTV那场戏尤其令我印象深刻。格洛瑞亚唱歌时霸气十足、五光十色,俨然是一位耀眼的女王。但与老白简短的几句对话和细微的表情变化,就让我感受到了她光鲜外表背后的困境、孤独和辛酸。倪虹洁对几个小细节的处理,让格洛瑞亚这个人物一下子立体、丰满了起来。

相比之下,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和吴越饰演的蓓蓓这两个人物的戏剧冲突没有那么强烈,但也有各自的层次和力量。

李小姐理性、冷静,穿着打扮和行为方式看上去都是典型的女强人,但从她说出“下坡路呀,能走不顺吗”时的表情和语气变化,能窥视到她对人生的坦诚和无奈。

李小姐是理性的,但也有感性的一面,李小姐是克制的,但也有欲望。一位离异中年女性的生活中有柴米油盐的琐碎、有与家人的争吵、有接送孩子和辅导功课的日常,但她也会与男人约会,也会独自在窗口抽烟。只不过人到中年,现实的羁绊太多,她已经不能如年少时那般为了一个为自己画画的男人赴汤蹈火了。对李小姐和老白的爱情刻画只有寥寥几笔,但真实的生活或许本就如此。

蓓蓓以前妻的身份出场时,给我的感觉是她一定很会做人,因为即使已经离婚,前婆婆居然处处替她着想,给她送各种东西。蓓蓓的戏份不多,最有分量的莫过于在探戈舞厅外的一句“我只不过犯了一个全世界男人都会犯的错误。”我很喜欢这句台词的力度。短短一句话,不仅交代了她的个性特征、她和老白离婚的原因,也道出了女人的心声:为什么男人犯错可以被原谅,可以被轻描淡写,女人犯错却要成为众矢之的?

三位女性与老白多少都有感情上的瓜葛,但她们在老白家相遇后,没有上演俗气的宫斗剧情,而是成为了朋友。虽然她们的婚姻生活都不顺利,但这没有妨碍她们拥有独立的人格和通透的感情观念。

现代女性的魅力就在于此。无论到了什么年纪,她们都可以追求性快感、追求爱情,也随时可以放下过去的感情,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蓓蓓说:“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小孩是不完整的”。另外两位女性马上给出了反驳。

“这是骗鬼的,这话我也可以编。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为自己活过是不完整的。”

“一个女人这辈子没有挣到过一百万是不完整的”。

这就是女性导演和编剧的魅力之一,因为女性可以精准地传达女性的价值观和女性与时俱进的想法。很高兴能在大银幕上看到中年女性的故事,也很高兴能在大银幕后看到越来越多女性的身影。

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只要剧本扎实、人物丰满,“小而美”的故事同样可以引人入胜。从电影院走出来,步行在武康路、安福路一带,我觉得街道仿佛都鲜活了起来。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小故事、那些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点滴情调,又何尝不能打动人心呢?

 5 ) 老白是怎样一种存在

前情:在做后期的时候,我和作曲老师想创作一首属于老白的歌,他希望我写点东西描述一下想要的感觉,而我对角色的感觉也因为徐老师的演绎加工发生了变化。比之前的想象更加丰满和复杂。于是写了这篇小东西。不过最后因为时间紧急,写歌的事也就作罢。

最近看了很多影评,不乏深度之作,让我受益匪浅,凑热闹把它拿出来,供大家消遣一乐。(毕竟我拍电影是为了给豆瓣涨粉。

《老白是怎样一种存在》

老白过得并不轻松,虽然他看上去比谁都悠闲,画画、教画、买菜、做饭。

老乌总说他是艺术家,他不知道他是不是在骂他。还有朋友说他是生活家,他觉得这一定是在骂他。

没有人的梦想是“生活”,最多会有人梦想和心爱的人一起生活。

他不想让别人知道,甚至有时候也不想让自己知道:他总是处在深深的绝望中。当一个人真正做到诚实地看待自己,绝望是常有的事。

人到中年,他才有点知道什么是艺术,但明确知道自己永远也达不到。这无疑是更深的绝望。

在羞耻心和虚荣心互相缠斗加持下,他只能心虚地宣称自己是一个杂家,什么都涉猎一点,不精通不是因为能力不够,而是精力有限。兴趣就是点到为止。

他调侃一切,消解一切,讨厌一切严肃的权威的神圣的,既然意识到自己是个傻逼,那放眼望去谁不是傻逼?

老白年轻的时候喜欢佛朗西斯培根,努力向艺术和艺术家的生活靠拢,但尝试失败,他向往的东西都是他不具备的,他骨子里也缺乏冒险、粗犷和堕落的勇气,他把这点归结在上海人的身份上,他也没法像培根,经历过二战,还是一个同性恋。时代和家庭都没有给过他什么创伤,对于做艺术来说,也是一种悲哀。

他用培根的方式画一些日常事物,器具、蔬菜和街坊邻居。没有表达也没有揭示。培根知道可能会疯。人们说这是老白追求美好恬静和对平淡生活的肯定,他心想这是狗屁。

“一个彻头彻尾无用的存在,却不得不莫名其妙的奉陪到底。”(培根)“但神经系统始终本能地追求喜悦和满足,哪怕那个人在心理和精神上已近乎绝望。”

某种程度上来说,艺术是渴望终极融合的尝试,渴望与他人、与历史、与世界、与永恒的融合,极度渴望突破种种的限制、隔阂和交流的不可能而与他者融合。就像爱情。“于是人类创造一个神话,一个共享的幻觉,在这幻觉中潜入广袤的海洋,人幻想自己是一个温柔的泡沫,是一体的一部分。”

艺术的尝试失败,但爱情还有可能,这个对象就是李小姐。

她身上的脆弱、神秘、游离和某种向往击中了他。尤其击中他身上艺术家的部分。虽然她的存在也时常让他觉得自己渺小和可悲,比如有时候想想自己的斜挎帆布包和50块三条的围巾,恨不得钻到地缝里。幸好没有听阿德的再穿Polo衫。他不知道真正的艺术家是什么样,肯定不是自己这样。

但有时候,他觉得她和他是一类人,被一种无形的桎梏摁在原地,徒劳的打转,还要强打精神继续生活。

她还有一种对放荡的渴望,他心甘情愿成为她一件顺手的工具。

她比他见过的任何女人都干脆利落的要和他发生关系,甚至有点违背他自己的意愿。只是她越干脆,他越悲哀的知道,他只是一个工具。甚至不是一个好的泄欲工具,她要发泄的不是欲望,可能是一种愤怒?一种绝望?

他想让她慢一点,再慢一点,去了解他的人,他的趣味,他和她共通的无奈和沮丧。也许他应该直接告诉她,说的更明白一点,把他心里的翻滚和幽深都告诉她,但是好几次,话衔在嘴边,看着她的眼睛,话又飞走了,因为他讨厌严肃的矫情的甚至深情的。

比做一个傻逼更危险的是,做一个暴露自己的傻逼。

好多时刻,他都知道了,她不爱他。

他所有能做的,只是让她开心一点。

后记:最早写老白的时候,他还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里,他身上有很多我朋友的元素,比如画画烧菜打鼓。他的画来自另一个朋友在手机上画的随笔(我特意挑选了他最随意的涂鸦当成是老白奋斗终生的结晶)

但老白的本质是我自己,一个时刻为自己羞愧的人,一个慌张的无业游民,一个嘲讽一切的废物,也不是上海人,是一个异乡人,一个永远的他者。他的过去凝结的是我太多的挫败、失望和破碎的遭遇。我无法用女性视角去叙事,否则那将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当然,观众也不必看到这些,羞愧有多少伪装就有多少。

创作最好玩的是,我作为老白真身,也作为一个第二性,还可以从自己身上分离出一个第一性,也是我理想中的男性,得体,低调,谦卑,寡言,内省,不仅为自己羞愧,还为同胞羞愧,为同胞的冒犯羞愧。就算这样,可能也配不上三个可爱的女性,因为她们是我心向往之却不能至的愿景。

我总是很消极,但传播自己的消极是无意义和无建设性的,所以我希望故事是温暖的,失意的人都能靠它短暂取暖。不过语言比影像更具有欺骗性。影像出来,创作者所有的话都是废话,你看到的是什么就是什么。

 6 ) 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近日,正在院线热映的电影《爱情神话》成为岁末年初国产电影的黑马。它由邵艺辉导演、徐峥、马伊琍、倪虹洁和吴越等人主演,宣发低调、又是新人导演的作品,在上映后引起热议,也引发了两极分化的讨论。

大部分影迷给予了对这部电影的肯定,认为它精准地表现了“上海性”,同时是一部难得的国内女性主义佳作。批评者则认为《爱情神话》对上海的描绘是悬浮而失真的,它表现的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上海。

作者认为,实际上《爱情神话》的问题并不在于失真,而在于创作者过度的沉浸。它选择呈现的是上海布尔乔亚街区的景观,然而它对此景观完全欣赏、投入,失去了创作者审慎和质疑的思考。那是一种对干净、无尘、与农民工隔离的布尔乔亚生活沉浸、欣赏的眼光。但它确实存在,并非虚假。当有评论以虚假作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时,它并不恰切。

在作者看来,这是一部难得的电影,尤其是在同行的“衬托”下,更显出它的可贵之处。但一味的吹捧赞扬,甚至说它是女性主义电影标杆,反而是一种捧杀。在这篇影评里,作者从最被热议的“上海性”和“女性主义”这两个角度出发,结合相关批评,来聊聊这部电影具体的优点和缺点。

《爱情神话》豆瓣评分页面。

撰文 | 宗城

01

《爱情神话》是对上海的虚假还原,还是如实呈现?

这部电影被人热议的第一点是它的“上海性”。电影对上海景观的呈现是值得一提的,它从台词中可见一斑。片中台词“白相”“十三点”“灵啊灵啊”“嫑提这西男宁”“女人一生必须拥有一双吉米丘”都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表达,比如白相就是上海话里玩的意思,十三点就是脑子有病。不仅如此,片中还混合了一些苏北或苏南的表达,比如“脱底蛇篓”,这是烂人的意思。影片在上海取景,处处可见海派街道,片中出现的海苔花生是老大昌的,徐峥说的蝴蝶酥就是天钥桥路买的。

《爱情神话》剧照。

片中的人物也具有典型的上海味道。徐峥饰演的白老师是上海文艺中产的典范。大抵上海有不少这样的“文艺中年”:理想未成,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有点钱,有点闲,但生活总缺了点什么。

《爱情神话》剧照,图为老乌。

老乌则是老克勒的代表。这类人属于老上海,有钱有闲,具有绅士品味,但又没有太大野心,喜欢弥漫着品味和人情味的生活。老乌平时好像没工作似的,四处晃悠,帮好朋友忙,神神道道,欢喜拉缸,他看起来潇洒,又是一个很孤独的人,他感慨老上海的味道渐渐消逝,嘴上逞强自己有多少个女友。这个人物其实有他悲剧的一面,他是今天不合时宜的一类人。

电影反映的东西其实并不复杂,就是中年离婚男女的世俗常态。情欲和爱情之下,激荡着生活的滋味。和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婚姻故事》侧重于讲述结婚到离婚的过程相比,《爱情神话》聚焦的是中年人离婚后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爱情神话》里有一个隐喻。影片提及:老乌1989年曾经出国,这个生平如迷的男人自诩有过很多外国女友,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分别来自苏联、德国,和他念兹在兹的索菲亚·罗兰。罗马向来是西方浪漫神话的伊甸园,苏联则是二十世纪最盛大的政治实验,两个德国的合并,则与苏联解体一样一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老乌在意大利邂逅了索菲亚·罗兰,随后他与苏联女友分手,结束异国漂泊又重返上海。这个男人总说自己只是在编故事,他的一生和他1990年起免费居住的房屋也是一个迷,但我们不妨用编故事的思路来做一个脑洞。如果与象征着1990年代感伤与迷惘的《苏州河》做对比,那么《爱情神话》或许可理解为《苏州河》之后文艺青年怎么走的一个解答。

《苏州河》剧照。

所不同的是,《苏州河》刻画了一个永远停留在1990年代(甚至他个人的精神是1980年代的结晶)的悲剧人物,《爱情神话》给出的则是岁月静好解法。当现实已成定局,追忆过去只能沦为虚无主义或时代旁落者的忧愁,另一批具有有闲阶级烙印的文艺青年,在中年之后走向了“世俗的慰藉”:有点钱,有点闲,又有点具体的生活实感。

这种亦舒式的解法,虽会遭到嘲讽,却又是当宏大层面困境无法解决,个人治愈己身的无奈之举。所谓《爱情神话》,亦是人如何直面惨淡的精神处境。繁花似锦的金句交织,堆的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生活。

有评论指出,《爱情神话》过于失真,但至少在还原一座城市气质的角度来说,它已经做得比国内大部分同行要好。这本来是电影的基本功,但被急于挣钱的人淡忘了。有评论指出鞋匠喝咖啡、谈论哲学是很虚假的处理,真实的鞋匠怎会这样?可是,如果我们落实到具体分析的角度,在上海这样一座咖啡馆数量世界第一的城市(根据2021年上海市发布的《上海咖啡消费指数》),喝咖啡早就不是中产的标志,而是不分阶层、随处可见的,仅仅是淮海中路就有50多座咖啡馆。喝咖啡、谈论哲学,在上海的打工人群体里并不少见,此前在现实生活上演的“农民工读海德格尔”,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对一个人的理解不该局限于符号化,鞋匠凭什么不能谈论哲学?农民工凭什么不能读海德格尔?对一个群体粗浅的印象,暴露出的是草率和傲慢。

电影全程沪语也不能作为它失真的证据,这实际上是一个艺术化的处理。一种简单的现实主义观点,认为电影就应当完全照搬生活,否则便是失真,然而古往今来,没有一部电影能满足机械现实主义的要求,电影只要有叙事、剪辑的存在,它就必然不会是对现实的机械照搬,电影的目的也从来不是如史书般还原现实,而是穿透现实的表层,进入到精神真实、氛围真实,乃至对于生活本质的探寻。王家卫的《重庆森林》充斥着粤语和手持摄影、普鲁斯特写的《追忆似水年华》流连于贵族生活和文人精神世界,我们能说它们展现了全部真实吗?它们所做的其实是对现实的艺术化处理,是竭力在时间之流中捕捉永恒的一瞬。

因此,无论是从“全程沪语”的角度来批判《爱情神话》,还是从电影只表现有闲阶层的角度,都会落入一种套路式的批评范式,而无法展开对电影更精确的分析,这种话语,同样可以复制到对张爱玲、曹雪芹、王家卫、布努埃尔、普鲁斯特等人的批评,毕竟在1940年代,当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上演时,它就曾遭到集体炮轰,可事后却证明了《太太万岁》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电影。

02

对女性议题的呈现,不够立体

我们再来说说本片第二个被热议的点——女性议题。笔者在走出电影院时,最初认可于导演对女性人物的诠释。但是在这些天仔细思考后,如果我们仔细地梳理剧作,会发现《爱情神话》对女性议题的呈现是讨巧而简化的。它有小聪明、有小趣味,但对于女性议题的认识,导演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对于一位新人,严谨而善意的方式不在于一昧捧杀,而是具体地指出优劣。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以男性视角展开的叙事,但它对男性凝视不乏嘲讽,当电影进行到马伊琍、倪虹洁与徐峥三人对峙那场戏时,戏剧台词看似云淡风轻,却充满了对男性凝视的反叛。片中马伊琍、倪虹洁、吴越主演的三位女性不是男性视角下的产物,而是三个具体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她们也没有上演争风吃醋、讨好男人的戏码,反而是徐峥饰演的老白,在她们面前不再是以大男子主义的形象出现,而是一个透露着一股中年小憋屈的上海男人形象。

《爱情神话》剧照。

女性主义的立意从主创的发言中也能觉察出来。这部电影出自邵艺辉的First创投作品,她自编自导,剧本赢得马伊琍的喜爱,随后马伊琍邀请徐峥、倪虹洁、吴越等人加入。马伊琍在谈到自己的职场女性角色时说:“目前承认家庭主妇的宝贵地位还是有点难的。所以我还是希望各位女性观众慎重放弃自己在职场的位置。……我们诠释的只是一种人生,一种关系,也是想让大家看到积极的东西,不能因为不想经营情感而去逃避。”

无独有偶,邵艺辉和吴越、倪虹洁也谈到了女性视角在片中的分量。例如吴越说:“其实我们都想去尝试打破刻板的叙事,去呈现女性的全新形象。”所以,女性视角是这部电影不可被忽略的一个要素。

相比起《繁花》《罗曼蒂克消亡史》等男性叙事者展开的电影,与《爱情神话》的女性视角更贴切的或许是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这部半个世纪前的佳作,处理的同样是中年生活。1947年,张爱玲在《大公报·戏剧与电影》上发表了《<太太万岁>题记》:

中国女人向来是一结婚立刻由少女变为中年人,跳掉了少妇这一阶段。陈思珍就已经有中年人的气质了。她最后得到了快乐的结局也并不怎么快乐;所谓‘哀乐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面永远夹杂着一丝辛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

《太太万岁》是一部关于“哀乐中年”的故事,而它的后续之作,同样疑似张爱玲编剧的《哀乐中年》对中年有进一步的探讨。《哀乐中年》尖锐地探讨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国人为何容易“未老先衰”,为什么初生牛犊的青年,用不了多久也能像老人一样世故、圆滑乃至更为保守?

《太太万岁》剧照。

《哀乐中年》剧照。

《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是喜剧外壳下的悲剧,相比之下,《爱情神话》的遗憾不在于没有解决问题,而是对问题的呈现浅尝辄止。在老乌讲述“爱情神话”这个升华点后,电影滑落到了用一团和气化解问题的简单叙事。主人公的现实危机实际上被“有钱有闲”这个大前提化解了大半,电影对他们精神危机的呈现则点到为止。它是一部良好的小品电影,一出会心一笑的轻喜剧,但如果拔高到女性主义标杆,反而是一种捧杀。

《爱情神话》做得好的地方,是它对上海中产气质的呈现、对男性凝视的反转、饭局里的金句段子,以及老乌与索菲亚·罗兰这个富有寓言性的故事,但是金句的堆砌不能掩盖它结构的松散、滥用抒情音乐进行叙事缝合暴露出导演的局限。作为电影中的主要人物,老乌之死仅仅用两三个镜头就潦草带过;作为电影所着力烘托的女性主义典范,我们却只能看到李小姐浮光掠影的职场生活、格洛丽亚纸醉金迷的潇洒与无奈、吴越饰演的前妻功能性的出现。但是更具体的呢?在电影中要么没说,要么被蜻蜓点水般地略过,淹没在灵啊灵啊有闲有钱的潇洒中。

导演和主创谈到大法官金斯伯格、波伏瓦,金斯伯格之所以能鼓舞人心,在于她人生一步一步用坚实的行动去捍卫女性的权益,但在《爱情神话》里女性主义的呈现只停留在金句的维度,纵然观者不去苛责电影缺乏对贫困女性的呈现、对上海其他阶层女性的交叉指涉,哪怕是聚焦到李小姐、格洛丽亚、蓓蓓三个人,电影对她们女性困境的呈现也只能说隔靴挠痒。

《爱情神话》剧照。

在对女性议题的深挖中,纪录片《女大法官》、日本记者中村淳彦的书籍《东京贫困女子》、改编自英格玛·伯格曼电影的美剧《婚姻生活》都是不错的例子,放眼国内,仅仅是上海题材电影这一路,《太太万岁》《哀乐中年》对于婚姻生活和中年人未老先衰的探讨、《苏州河》里周迅饰演的少女牡丹对于一种理想主义幻灭的隐喻,也都能为后者提供灵感。两相对比,观者就能发现《爱情神话》在呈现女性议题上并未着墨太多,其实还是着力塑造了丰满的男性形象,而三位女性则更加抽象化。她们的生活在需要纵深的地方,常常都用金句绕过了。

03

笑是生活的麻药

至于五原路、常熟路、巨鹿路、淮海中路一带的景观,就是电影的模样,当部分批评者用悬浮、失真、被建构来评价电影的景观时,他们忽略了上海的真实本就是在悬浮与建构之中完成,或者说,那个实际上只占上海三分之一不到的布尔乔亚街区、那个将自己置身事外、悬浮于沉重历史之外的“例外部分”,它自20世纪以来就存在于上海的血液之中。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多数人不是市中心或网红景点的人,而是环市中心的外来务工人员,上海被建构的形象是干净的、无尘的、中产阶级的,上海多数人的生活却又是与尘土为伴的、劳动阶层的。上海的自我阶段可以追溯到明代、宋代,更遥远的时候,而今天的上海,是在一个个混血儿的繁殖中杀死了本体,又诞下新的现代性的子嗣。上海的本体早在婴儿时期就消亡了,它在近代后被动成为了他者的形象,成为欧洲、美国与日本资产阶级景观在东方的一重重镜子,这些镜子原本不是上海,在现代又形塑了上海的模样,一种人们很容易辨认,又无法具体概括的上海气息。

《爱情神话》选择仅仅呈现布尔乔亚街区那一部分,然而它的问题在于对此景观完全欣赏、投入,而失去了创作者审慎和质疑的思考。那是一种对干净、无尘、与农民工隔离的布尔乔亚生活沉浸、欣赏的眼光。我认为它确实存在,并非虚假,当左翼评论以虚假作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时,它并不恰切,真正的问题在于,《爱情神话》展现了局部的真实,但它既无力把真实朝向全景深挖,也没有对这种景观的、高度同质化的真实提供任何一种认真的审视,而只是艳羡地把它描绘出来,渴望,享受,岁月静好,一切问题悬置。

《爱情神话》剧照。

这个布尔乔亚街区是否能代表上海?这种有闲有钱、把一切问题悬置的生活是否就是我们对生活真相追索的终点?一个严肃的创作者,她在注视这一干净、无尘的布尔乔亚景观,除了亦舒式的解法、《小时代》或张嘉佳式的解法,能否进行更艰难而深刻的求索?

如果不能,如果我们把一切追问都堵在“你不能对电影太挑剔”“她已经很不容易了”,那我们在大银幕上就活该看不到更具有艺术性或思想价值的电影,只能一次次被愚弄观众的烂片喂食。放弃对复杂的求索,沉溺于金句、悬置、碎片与岁月静好,这是一种当代的特质,但存在本身,不意味着我们理所应当体认存在。

《爱情神话》是一部“但求一笑”的作品,它的苍凉和悲哀都淹没在简单的和解之中,而我们不难发现,白老师等人之所以能对生活和解,能选择这样潇洒、有品味的生活姿态,到头来离不开他“有钱有闲,在上海有房”的经济基础。仅仅是这一个大前提,就已经把大部分人区分开来,白老师的释怀之路,因此对普通人也不具有指导意义。

归根究底,《爱情神话》并不差,但也不够好,它是一部6.5到7分的电影,在同行的衬托下,被打成了8分。观众受够了一次次烂片投喂,看到一部差强人意的电影,能够开怀大笑,能够解解闷,也就欣然送上了五星。有人会反问:“何必对电影那么苛责?图个乐呵不就行了。”

《爱情神话》剧照。

但或许,当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乐呵。这让我想起在一档脱口秀的衍生节目《某某与我》里,演员呼兰说:“我们之前说笑是生活的解药,不见得,我觉得笑是生活的麻药。”

说到底,《爱情神话》是一剂新冠疫情时代的美好麻药。今天的银幕上并不缺乏麻药,相反,我们生活在一个麻药遍地的时代,但是,那种敢于将麻药刺破的影像,正在越来越稀缺。因此,我乐于看到《爱情神话》这样幽默的布尔乔亚喜剧,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银幕上不只有布尔乔亚式的悲喜剧,也能有属于无产者的《爱情神话》,或许是更难能可贵的事。

毕竟,我们在银幕上那个看到太多王侯将相和有闲阶级的生活,可是真正属于大多数人,反映普通劳动者,又并非廉价抒情、符号化呈现的作品又是极少的。然而进一步说,它指向当代生活的大哉问是——无产者在今天是否还能相信《爱情神话》?当生活的重负压在肩上,我们是否还发自内心,憧憬属于我们的“爱情神话”。

本文参考资料:

1、先生制造:《我们该如何去解释这疯狂的一年》;

2、邵艺辉:《<爱情神话>的话》;

3、深焦艺文志:《导演邵艺辉:一个专属上海的“神话”》;

4、深焦艺文志:《光鲜城市中产奇观,俘获众人心》;

5、李南心:《<爱情神话>:上海空中楼阁》,澎湃思想市场;

6、程宇琦:《锐评<爱情神话>合集》;

7、王路:《<爱情神话>的神话》;

8、张骏祥:《中国新文学大系·序(1937—1949 第49集 电影 卷2)》,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第331页,此书内有《哀乐中年》剧本;

9、苏伟贞:《长镜头下的张爱玲:影像,书信,出版》,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

10、张楚、陈捷:《张爱玲编剧电影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13年;

11、张子静、季季:《我的姊姊张爱玲》,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12、李舒:《<编剧张爱玲>(二):中国太太万岁》,李舒个人公众号《山河小岁月》,2020-08-25;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宗城;编辑:走走;校对:陈荻雁。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7 ) 爱情神话的话

我并不是一定要做导演,电影于我而言,是一种具备审美体验的表达工具,如果不是真的有话想说,有一点点不太一样的话想说,那动用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拍电影就是一种严重的资源浪费。而要说的话,如果不是一定要用电影这种视听艺术去表达,可以单用写作、绘画、音乐替代,那么我也不会去拍。

19年我还在写公号挣钱,一切的改变都是从参加First开始。(虽然我以后还是会写公号的)我总是问自己,我算什么?凭什么能让出品方麦特公司投钱?凭什么获得徐峥老师来监制并主演?凭什么能够拥有这么一大帮优秀的演员、主创和全组每一个工作人员们花时间花精力去帮我完成我一个人的想法?甚至First的CEO李子为每天帮我们的片子摇旗呐喊?问完自己,只觉得汗颜,得到的答案只有:是我走了狗屎运。

心怀感恩已不足为谢。在这种羞愧中,我能做的只有从筹备到拍摄和后期的过程中,尽力让每一个参与工作的人都能开心和享受。

过去我对拍片现场也有很多刻板印象的想象,很多朋友对我有担心,他们了解我连说话都不敢大声,性格软弱,害怕冲突,他们想象中的导演不是这样的,但我也从来没有正经进过组,不知道应该导演应该怎么做,那我只能凭直觉去做了。

在片场,我喊不出“卡”,就是觉得很别扭,好像在表演做导演,我只会说“好”“很好”“特别好”。我说话声音还是很小很弱,人多的时候经常被声浪覆盖。最开始,徐老师会说大家安静一下,听导演说话。后来好像大家说话都能心平气和,尽量不急不躁,我也从来没有发过火,甚至没有很凶的说过一句话,有我个人性格原因,但最重要的是,那些态度和语气都是没有必要的,没有人不想好好干活,只要导演把想要的东西说清楚,没有人不想做的漂亮。开心的是,徐老师也是这样的人,开机第一场戏是在探戈俱乐部,参与演出的演员都我的舞者朋友,是他们后来和我说,没想到徐峥是那么好的人,现场有群头很粗鲁,被徐老师训斥:不要这样对任何一个人说话。拍片没什么了不起的,不要觉得自己有了一点点小权力就能不尊重别人。

徐老师自己更是身体力行,他爱护尊重我们每一个人。在监制身份上,总是给到我最专业最有效的建议和最大的创作空间自由,在主演身份上,他用专业演员的敏感和自觉能完成的超出预期,他也老说我是“护本狂魔”,但还是愿意按照我的想法去做。实话说,老白这个绿叶,看似穿针引线,其实最难演,多一分油腻少一分死板,窝囊憨厚和机智轻巧把握的刚刚好,甚至他的虚胖,就是戏本身,如果老白是超帅型男,再加上现在的优点,那还咋写?得有什么重大缺陷才让女人们那么犹豫?

而三位女演员马伊琍老师吴越老师倪虹洁老师更是春风化雨滋养着我们,我之前就说过,其实很多戏都是跟她们见过聊过后才回去加的,因为她们人都太好了(戏好就不说了),就是让人喜欢,就想让她们大放异彩,想让她们过瘾的玩一次。马老师教给我很多上海女人的细节,从服装到布置。道具老师给李小姐准备的烟灰缸本来很脏,一看就是大老爷们用的,她自己找了一个小孩玩具做烟缸,巧妙。她们唯一的缺点:都是天天往片场送咖啡送葱油饼送蝴蝶酥,巨多咖啡喝的我们集体心跳加速,好像每天都处在一见钟情的亢奋状态。

周野芒老师也是,因为我个人太喜欢他,又回去加戏,必须让人家的话剧功底展露出来。他平时是老顽童,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经常笑成一团。两位年轻演员黄明昊王影璐是我们的吉祥物,两人都超可爱。冯玛娅,让每个人的心都融化了,她杀青那天回家路上就哭了,给我录了个视频,说自己还想再演100条。哈姆扎弟弟经常给大家传授健身经验,虽然我们记了很多但估计都不会动。

宁理老师张芝华老师吴冕老师更是德高望重的艺术家前辈,咖啡蛋糕和飙英文都是宁理老师自己准备的,剧本里只写了他爱说名人名言,他就准备了一个名言摘抄本,镜头里有,不小心看不到。白母张芝华老师两次说老白十三点也是自己加的,精妙。李母吴冕老师,自己捣腾了厨房,找了一些剩菜给自己忙活。

他们让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好演员,现在大家能喜欢这些角色,都是他们的功劳和个人魅力。我只是三生有幸遇到了他们。

除此之外,我们是一个女性含量较高的年轻团队,大家都非常在意尊重平等和效率,从麦特的合伙人岳姐,到我的制片人叶婷和执行制片婷婷三个最忙的女人,干最累的活,用最专业的精神,找来最优质的主创们(摄影录音造型美术剪辑还要另写文章夸),但永远也是用最温和的态度。尤其感谢我的制片人叶婷,因为我剪片的时候丧心病狂的加入很多音乐,一个电影一般不会买这么多版权音乐,但叶婷说,既然你喜欢,是你想要的,那我就尽力买。就那么点钱,她精抠细抠的抠出来了。

其实我拍片过程中最大的优点就是省钱,我要求外联老师每次提供的场景都同时提供对方的报价,我自己会做考量,不耽误艺术呈现的同时找到最便宜的方法。制片主任说,他从来没见过这么为钱考虑的导演。后来叶婷都劝我不要再省钱了,想创作就好了。

正是这些可爱的人们让我们的剧组气氛一片祥和愉快,每天9、10点开工,晚上最晚9点收工,也经常7点就能收,多亏了我们统筹纯姐安排的好。因为在市中心拍,演员收工了常常散步走回家。

也很感恩我上海的朋友们,来帮我客串,甚至一人多用,客串了多个角色,但也没给什么钱。一见图书馆、Te Amo探戈俱乐部、桥下酒馆都是朋友开的店,老白的画作是广告人赵宏老师提供的,片名四个字是书法家王小宇老师写的。

最后,再次感恩First、麦特、徐峥,我真的很佩服他们,愿意给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新人这么大的机会和信任。无论票房怎样,我个人已经极大满足,因为现在的《爱情神话》从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每一首音乐甚至每一句英文翻译都是我的意志和我想要的,虽然还有很多瑕疵和不足。但我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就是最大的幸运。

给新人创作者一点点建议,也是我唯一的建议:参加创投,参加First。

 8 ) 上海神话

网暴事件过去一年了。至今每天依然收到相关提醒。看来我应该每年都来给这片沪性战场烧个香——

本以为是上海独立女性的赞歌,没想到是洋房老男人的艳福;

本以为是海派爱情的再现,没想到是老帮菜以睡到欧洲女明星为谈资的“神话”;

这部片子迎合了两种思想:伪女性主义、伪资产阶级;

伪女性主义在这部电影里大放异彩,实际上是男本位文化具有弹性的证明,它最终指向消费主义,例如片种女主角仿佛要踩着Jimmy Choo,才有资格走入新时代;

伪资产阶级精神上老想脱亚入欧,却根本没搞清楚(或故意不承认)他们的第一桶金必然来自体制红利,这帮人到今天改头换面,觉得自己能代表资产阶级文明了,可笑虚伪至极;

越骂我越不会认输的。时代的底色最终会泛上来,咱们走着瞧。

最后依然不能忘记向吴越、吴冕、张芝华三位上海女演员鲜花~

2023.1.20

以下是2022.12.26的正文,当时曾引起针对我的大规模网暴。

—————————————————

本来写了一篇正经影评,列出了一些疑问,但想想又删掉了。

因为我想,导演又不是上海人,没有义务对方言做正本清源的工作,所以生硬的书面语与真实口语之间的割裂,造成洋泾浜般的尴尬,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这就是部商业喜剧,放了点文艺梗佐料,没有义务去理解住在五原路独栋老洋房的人和路边修鞋匠之间的阶级差异决定他们不可能这样对话,尽管这两人已经触及整个上海移民史及背后更大的社会结构演变,是一条幽深的峡谷,但既然导演选择轻轻掠过,那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虽然它打着女性主义卖点其实烘托了清纯可爱的中年男性,高光时刻全部在上只角的精致从容的男人身上,但反正观众就图一乐,听听噱头和金句,自以为自己被取悦,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导演也不是社会学者,所以三个女人就算一个文艺腔,一个十三点,一个出轨妻,都能牙尖嘴利一起嘲讽男人,用这种浮夸和脸谱化的形象塑造所谓的新女性,也无所谓的;

因为我想,导演不过三十岁,她对人生悲剧的理解或许也就是突发地死去一个朋友,而男女之间的犹疑猜忌,世情的荒诞,可以用文艺机灵的段子包装成一种戏剧化“刻奇”,从而已感觉不出一丝伤痛…倒也无所谓。

但是,抛开电影,我还是会想,上海究竟应该怎样书写?对这一点,我还是有所谓。但只是对自己,不对别人。

今日上海人口两千多万,面积6340平方公里。而在方圆不足两公里的上只角,在上只角能继承独栋房子的人,或者八十年代就能自费出国结果没有黑在那里还回来的人,大约占了多少?手头没有数据,但是估计像大熊猫一样稀少。那这只大熊猫背后的社会信息是什么?如果我要写这么一只熊猫,势必做足功课,找到必须写他的原因,而不是直接拿过来就用。因为“特色”与“典型”,是不能搞混的。

就好比,虽然熊猫是四川的特色,但四川马路上是看不到熊猫的,熊猫的喜怒哀乐,也和四川人无关。写熊猫,你足够的理由是什么?如果不是个案研究,而自欺欺人地说它就代表四川人,那么这就是在隔离和扭曲一个城市的真相。

生活经验告诉我,长期住在上只角的外地人,常常比上海人还看重区域鄙视链。因为社会差异化满足了急于改变命运的这批人的优越感和虚荣心。人人都想做那只被捧起来的熊猫。于是他们眼里的上海非常清晰和简单,像三明治一样分好了层次,商业喜剧只需要把里面那一块最值钱的奶酪挑出来,声称这就是上海神话。

因此,上海从来不缺少神话。上海缺少的是真正的典型人物、典型生活。绝大多数老上海人都经历过时代的重锤,不可能像民国老克勒那样优雅文艺、会说法语,他们只舍得吃便宜的仿制西餐,实际上却不怎么懂西餐里的各种门道。他们始终附庸风雅,始终小资,是因为他们在赤贫时代要为全国创造财富,可致富后又被嘲笑抠门算计。于是他们的不安、愤怒、彷徨和局促,就会自己隐藏起来,很少被看到。上海人的尴尬龃龉甚至比那些县城里的农民更少被看到,因为高楼越多,阴影就越深。

但是神话的营销越来越重要,甚至盘活了相当体量的经济。于是,属于上海的那些典型痛苦从某个时刻开始,在文艺作品中被全面地掩盖、模糊、消解、忽略了。电影观众只想要麻醉和愉悦,创作者也都知道电影最终不过是多方权衡利弊的结果罢了。而导演曾经骄傲的不妥协,原来只是一场卧薪尝胆的表演,是为了在电影闯关游戏中吃掉商业喜剧的一桶桶金币。

呵,扯远了,我又不需要北电文学系以我为荣,我有什么必要掼浪头?

但我终于明白,对城市书写的停止,不是止于方言的消失,而是止于再也不写这里的人真正的痛苦了。《孽债》和《股疯》即便是普通话演的,也无损于他们的良心。而诸位上海老戏骨在这部电影里,操着已经有点隔生的沪语,最终只是给某种上海神话锦上添花罢了。

———

作为一篇critical writing,最后引用一段别人更透彻的话:

一种乌托邦式的创作,然而乌托邦的动人之处在于它们往往寄托在乌有之上,或者说不可完成而导致的悲剧性。但是,片中小团体的存在基础却是实打实的,即两名不讨喜的母亲最在意的财富资本(即使是被迫忍受与母亲同住的女主也有能力搞定外滩展馆。)故事最后的那个底包,那段在片中令人心驰神往,闻者落泪的讲述,证明了这并非一种真正的进步书写:一位来自中国的留学生念念不忘与一位极度美丽,并且极度具有名望的欧洲女影星的一夜情。

 短评

看完只想说一句,灵啊,灵啊!

3分钟前
  • 即兴放映
  • 推荐

红拂的临期商品;夜奔的小资咖啡——全程沪语、中西混血的正宗海派风情,出自一位非上海的女导演之手,嗲额!剧本也是老卵,金字金句接踵而至,不乏唯上海人才能听懂的本土笑料。外滩18号,两个大相径庭的女宁面面相觑,恭候这个自以为老懂女宁额上海囡宁多时——用轻松幽默、四两拨千斤的调性论述两性关系的争议主题,颇有看点。缺点是插曲多,有滴乌苏。市井上海人×明星意大利人,门到一股海派米道。周野芒的故事如电影般迷离梦幻、亦真亦假——人生如影、影如人生。侠气欢喜个则结尾,情敌变同盟的三两男男女女望着银幕,透出的光洒落在身上。阿拉则不知不觉融入了电影里,成为被观看的角色,字幕悄无声息上升,简单自然又耐人寻味。白辛苦不辛苦,费里尼额老多电影,吾啊看伐懂~紫亿到伐?最后《爱情神话》校对和翻译:一额是红拂;一额是夜奔

6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高考的时候差三分上同济,后来毕业差点儿去纽大,然后就这样留在上海做个广告制片(好像是这个,我记不太清了),我的人生好像一直在走下坡路。” “那我改天约你去爬山啊” 这段对话真得让我疯狂心动💓

10分钟前
  • 人间在逃小魔仙
  • 力荐

国产片怕是会发展出小红书流派。

13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王家卫的《繁花》肯定也不会有这么灵了!

14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对徐峥刮目相看(更多是导演的功劳),终于演了一部严肃的电影,每个人物都很立体。私房菜变大锅饭,野猫吃剩饭,文化人讲话就是不一样。这给中年男人的耳光打得又响又灵。王小波有一本书叫《红拂夜奔》,电影里拆开来做了咖啡馆和杂货铺的名字。

19分钟前
  • 非相君
  • 推荐

好难得看到这么特别的爱情小品电影,老灵老嗲了。你说这是爱情吗?是,但似乎又不是,更多还是那种生活,爱情恰好是生活里的一环。每个演员都好对,选了上海以及包邮区的人,状态都好对。连黄明昊都是那种包邮区现在男生的调调,真的老舒服了。导演真的是把城市融入在电影里,城市和电影相辅相成,不是纯粹地在某个城市拍电影,而是在拍城市的呼吸。

23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看之前以为无非是个爱情类型片,结果处处都是反套路、反常规的小妙笔,有人说像海派伍迪·艾伦,能感觉到导演一定是个很会生活、脑子很灵的年轻姑娘(之前她就靠写文章红出圈过),就是传说中那种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接触过导演本人后,更会被她的可爱脱俗打动。这是一部纯沪语电影,上海浓度极高,把魔都的精致、文艺、烟火气、多元文化包容力,以及上海人的精明、世故、温软、飒爽拍得很生动,看完片很想马上飞去上海钻进小巷咖啡馆里度过一个悠闲的下午。难得的是,这部电影小资却不拜金,文艺而不矫情,致敬大师但不装逼,有对消费主义热潮的反思精神,也有非常现代独立的女性视角,方方面面都很合我的口味。三位女演员都美丽动人,徐峥的形象耳目一新,宁理老师戏份不多但超有魅力!看这群人聊天,会让人觉得中年人的世界也是可以很美好的。

2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在《爱情神话》当中,我终于看到了期待已久的成熟爱情。近些年来,国内大银幕上的爱情片大多刻画的是青春故事,少有对成熟男女爱情的呈现。地域上,更多的影片则选择北方作为背景,但这部片子用吴侬软语的上海打底,弄堂巷尾,也确实展现出令人惊叹的生活质感。除此之外,影片中对于男女角色的新定位以及男女关系的再思考,也是格外有趣的。当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都脱离传统的刻板印象,他们之间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大家可以走进电影院,坐到《爱情神话》的观众席,一探究竟,这的确是今年年末的一出好戏。

31分钟前
  • 奇爱博士
  • 推荐

上次遇到这么疯狂切歌的导演还是郭敬明

33分钟前
  • 图图
  • 较差

上海,对于离婚和不婚的女性是天堂,对于想要结婚的女性是地狱。

38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肉眼可见地有不少小缺憾,但本精神上海人还是狠狠爱了,全程咧嘴姨母笑谁懂?聒噪的阿姨,嘴碎的大叔,狭窄的弄堂,还有街边的梧桐树,这不就是我生活过的上海吗。这片子最好的地方就在于它完全没有包袱,导演没有包袱,一众演员也没有包袱,所以显得特别轻盈自在,以至于看完回过头再去想,这么举重若轻的女性视角,这么单纯呈现状态的爱情片,国产片实在是有点少见。调侃自己曾经的“争议点”,只不过这次换了个男生;调侃两性关系,“十三点”、“野狐狸”藏匿在家长里短茶余饭后;甚至冒犯经典,索菲亚·罗兰是口中ONS的谈资,费费的《爱情神话》也是众人吃蝴蝶酥时的消遣,特别不摆架子,特别不高高在上,又特别触动人。即使经典让人完全看不懂,也能像一个开关,啪唧一下触动更多可能。正所谓,生活可不是神话,但爱情却处处有神话,喜欢。

42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没想到年底还能看到这么好的电影,马伊琍,吴越,倪虹洁,三个不再年轻的女演员各有魅力,影片刻画的上海,让人心生向往,街边的咖啡馆,进口食品小店,穿着睡衣的邻居,狭窄的弄堂,非常细腻但又不刻意。台词金句频出,从头笑到尾,作为一名女性观众,有被理解和感动。

46分钟前
  • 瓣豆
  • 力荐

太喜欢了,私心给个五星,轻松愉悦的女性群像戏,但又完全不狗血不做作不尴尬,还是女导演会拍女性啊,三个女性都太有魅力了,而且完全不雌竞,男性怕是很难get这类电影吧,而且中年人之间那种直接甚至目的性明确套路满满的感情线不比小年轻的矫情造作无病呻吟好磕多了,中年人的感情也很可爱嘛,最近院线看的最喜欢的一部了,推荐给小情侣,看完绝对不会吵架哈哈哈哈

5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中国大银幕上太稀缺的城市电影(人物、故事和情感都与城市融为一体),通过女性视角去展现属于成年人的两性情感关系,虽然是小人物、小情调,但蕴含着极大的生活能量。作为爱情轻喜剧商业片来看又比很多同类影片(无论中外)多了一丝灵动,这得益于导演的一些调度小心思为影片质感做了有效提升。今年小荧屏上有《爱很美味》,大银幕上有《爱情神话》,国产爱情喜剧影视作品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53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一群成熟的中年人在上海说着abc,保持体面又复杂的生活状态,有着精致冷清又不饶人的上海味道。也不知道现在评论为什么刷过去,大体都是好评,疑惑于为啥自己看得云里雾里,我只觉这部电影讲了一堆废话,没什么内涵。能感觉到导演想表达的态度,可这部电影拍得太浅显,令人看完以后只觉乏味无聊。有时候玩艺术,一旦玩得看起来很高级、故弄玄虚,往往就是最令人反感的样子。一群小资中年人端着过来人的姿态,叉着手吹牛皮。

56分钟前
  • 千山远行客
  • 较差

讽刺隔壁翻拍电影,调侃导演北电毕业卖电子烟,让徐峥代表中国男导演向女人道歉,更重要的是,让他在十几年后再续《爱情呼叫转移》,却已经改造成彻底当下的——不仅让女性意识大抬头,更有意让男女处境互换。可能真是国产片离伍迪·艾伦最近的一次,台词写得几灵光,你来我往全是机锋和化解,沪语和取景则大方强调地域性。老克勒周野芒老师不拿个最佳男配角真说不过去了呀,那个推拉长镜全靠他的独白撑起,人物弧光拉满,亦真亦假点了片名的题。最后投影放费里尼,不迷影也不自我感动,电影看不懂,爱情也摸不透。美中不足是插曲有点满,长片首作用力稍猛,再自信点可以砍掉一半。

60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就是上海女人不知道皂基和氨基酸的洗面奶有点扯。

1小时前
  • 周绍钦
  • 力荐

李小姐的那一夜不过是断了高跟的名牌鞋,格洛瑞亚的那一夜只能是需要收款的画作,蓓蓓的那一夜或许是鲫鱼汤多加的调料。她们围坐在一起,听老乌讲起他的那一夜,原来爱情可以是男人一生的海啸,倾覆一座城的波涛。已经活到了不会为一张素描而心动的年纪,爱情终究属于神话,不如护手霜和点心值得回味。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电影的观众画像应该是照着豆瓣来的,一群住在大城市的老破小里不工作的寂寞中年人,嘴上说的都是艺术,脑子里想的都是做爱,喝着打折的酒吹着当年的牛,连街边鞋匠都在谈论阿姆斯特朗和哲学,喜欢自嘲但拒绝批评,偶尔被拆穿要一顿爆锤回击,看费里尼的时候都在吃东西打瞌睡,完了再在社交网站给好评,如果加只猫就更完美了。

1小时前
  • 不留痕迹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